昨天聽了一節英語課,講課老師淵博的知識,嫻熟的多媒體應用,與高考密切相關的講解和訓練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更讓我佩服的是老師敢于、善于運用教育懲戒這個好多年輕教師都不敢用、用不好的教育利器。
這節課的容量很大,第一部分是重點詞匯的識記、分類、用法等等,在提問到第三位學生時,那個學生不會,老師就換了另一個學生回答,而在另一個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前面那個學生一直是被罰站著聽的,直到第二個學生回答完畢,教師當眾表揚了之后,才讓站著的那個學生坐下。我當時就意識到,這就是很恰當的教育懲戒:同樣的任務、同樣的時間,別人能完成,你為什么完不成?你完不成,你就應該接受現實的懲罰:罰你站著聽別人講!后面還有幾位學生也受到了這樣的“待遇”,而由于學生和教師形成了默契,絲毫沒有影響教學,相反,對大家的學習倒是一種促進。
如果一個人不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那這個社會就要為此遭受更多、更惡劣的報應,不是么?一個理想的社會不應僅僅有贊揚和歌聲,更應該有批評和懲罰,要不,法律就會是一紙空文,社會就會回到野蠻時代。
就教育而言,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懲戒是教育有機體里不或缺的重要組織部分。教育的對象是正處于成長中的學生,而學生的成長需要經歷各種各樣的探索和嘗試。從學生角度講,探索和嘗試是否合乎科學和道德,當然需要一個評判者。在課堂教學上,教師當然是天然的評判者,這個是全社會共識,也是教師的職責所在。老師的評判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學科知識層面,二是道德層面。在課堂上,教師的評判大多是學科知識層面,但道德層面也必然會涉及,畢竟,在許多情況下,知識里面也蘊含著道德內容。
可悲的是,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和教育規模的擴大,更由于一些不良媒體以偏概全的報導,中國當前的教育輿論是十分不利于教育懲戒開展的。教師批評兩句學生,就有可能說是“侮辱”學生,更有可能被擔升到“體罰”的高度,這實在是中國教育的不幸。過去,教師被稱為園丁,園丁是干什么的?園丁其實就是手拿斧刀的專業人士,看到有什么不符合專業標準的旁逸斜枝,就會用力去砍去斫,他才不會再乎樹是不是會感覺到痛,因為,要想讓樹成為棟梁之才,怎么能讓樹由著自己的性子恣意瘋長呢?
我們是小小的教師,我們管不了那么多,但在我們的課堂上,我們就要有教育情懷,大膽使用法律賦予我們使用教育懲戒的權利。如果我們自己放棄了,久而久之,最后真的有可能被別人給剝奪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