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上書店》太有名了,有名到我害怕名不符實,害怕不能收獲多少感動,但我還是看了,最終明白為何它這么受歡迎。因為這不僅僅是一本說“書”的書,更是一個關于生死、關于愛情,關于生活的故事。
關于生死
故事以死亡作為開始,前圖書銷售代表哈維去世后,接替他的是阿米莉婭,但哈維告訴她,小島書店老板費克里非常難搞,自從他的妻子去世后,書店的經營甚至每況愈下,不要妄想能成功向他推薦什么書。女銷售代表沒有被嚇到,如約來到小島書店。費克里不擅言辭,無法向完全陌生的阿米莉婭解釋自己剛剛喪偶的糟糕心境,而哈維的去世則加重了他陰郁的心情,他粗暴地接待了她。很久之后,當他們成為戀人,費克里才向她解釋那日自己的心情。面對死亡,誰也無法無動于衷,頃刻痊愈。
作為生意上的伙伴,費克里和銷售代表哈維并無過多的接觸,但通過書籍,每年的幾次見面已經足以讓費克里把哈維看作親密的朋友。
“在過去的五六年里,他跟那個人共度了好多時光,他們只討論過書,然而在他的一生中,還有什么比書更親近?”
死亡讓從前的一切變得清晰起來。那為數不多的見面,那關于書籍的不同見解,在平常的日子里,他們都以為那是隨風而逝的閑談,即使真的發生爭執了吧,也不過換來一次暢快淋漓的精神交流。誰曾想,有一天,你會憑借這個來回憶和緬懷呢?活的越久,你就會越發現,我們的親人,不止是血緣維系的那些人,更是那些與我們有共同愛好的、為同一件事著迷的人。從前聽師長說起伯牙子期的典故,感嘆之余也會深表懷疑,一個人何以能與另一個毫不相關的人產生如此強大的共鳴?不僅如此,當其中一個離開人世后,剩下的一個竟然終生不復鼓琴。從前我最多也只是以為這是伯牙對音樂和藝術的尊重,后來我發現,這一定是對人的一種尊重。俞伯牙的琴只配彈給鐘子期聽,子期亡后,伯牙若再鼓,如何對得起死去的人,以及那見證過他們心靈相通的高山和流水。
死亡讓一切變得沒有意義,但是新生會讓人充滿感激。新生承繼死亡而來,壓倒了死亡帶來的悲痛,讓人知道值得活下去的理由。中年喪偶的書店老板有一天打開自家的大門,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赫然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個兩歲多的小孩。
“你到底是誰?”
“瑪雅。”
“你幾歲?”
“你的媽咪呢?”
瑪雅哭了。從此費克里成了她的父親。從未有過孩子的他開始學著怎樣抱孩子,谷歌搜索兩歲的孩子應該吃什么,生病了應該怎么辦,最重要的是,他還教她看書——各種書,教她寫小說,他很為自己培養了一個像他一樣的書呆子而驕傲。多年后,他知道瑪雅的到來是一樁陰謀后的附加品,但那時他完全沒有抱怨,因為,如果不是瑪雅,他也許還不會活那么久,更別說會再結婚。
關于愛情
愛情對于書店老板費克里來說極為簡單,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的他回到妻子生活的小島,開了一家書店,他們要在這里白頭偕老,這樣的一生就很圓滿。妻子意外去世后,費克里非常傷心,誰還會理會他這樣一個蝸居在小島上的中年男人呢?這個男人沒有房產,沒有錢,甚至不會開車,只知道看書。但是愛情總會來,如果你不去找她,她也許會自己走過來。女銷售代表阿米莉婭非常符合費克里的品味:不修邊幅,對書有熱情。起初他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初次見面甚至對她惡言相向,直到她走后才回過神來,才發現她的好。但他也只是期待明年的銷售季,期盼早一點再看到她。書店老板的動情如此遲緩,大概是在書里看過太多關于愛情的場景,仿佛自己都親身經歷過了,真到事到臨頭,反而比別人慢了一拍。
阿米莉婭三十多歲了,在媽媽的催促下,相親多次,屢敗屢戰。總覺得遇到的男人都少了點什么,少了什么呢?無非是作為愛書人的她,看了太多書,覺得所交往的男人都走不進她的精神世界,無法與之進行交流。但是阿米莉婭也有自知之明,她知道如果自己再這么挑下去就要孤獨終老了,她決定妥協,都訂婚了,但在最后關頭還是未能守約,只因為她一再想到那個小小的書店,那個呆滯的老板。他雖然呆呆的,但終于也笨拙地求婚了。
“我們結婚吧。”他說,帶著幾乎是痛苦的表情,“我知道我被困在這個島上,我窮,是個單身父親,做生意的收入越來越少。”
“我只能說……我只能說我們會找到解決辦法的,我發誓。當我讀一本書的時候,我想讓你也同時讀。我想知道阿米莉婭對這本書有什么看法。我想讓你成為我的。我可以向你保證有書,有交流,還有我的全心全意,艾米。”
她答應了:“我始終都在尋找。不過是兩趟火車。一趟船的距離。”
你看,這樣一個笨拙的男人,這樣一個眼里只有書的類似于“女漢子”的女人,竟然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彼此,書是他們的良媒,也是一生的摯友。
關于生活
費克里的死亡終結了《島上書店》這本書,也終結了小島書店,因為他離世后,書店也就關門大吉。旁人感傷道:“一個時代的結束”,但這只是旁觀者的擔憂,真正的當事人早已洞若觀火。病床上,已經無力說話的費克里艱難說道:
“我們不是我們所收集的、得到的、所讀的東西,只要我們還活著,我們就是愛,我們所愛的事物,我們所愛的人。所有這些,我認為真的會存活下去。”
讀了一輩子書的書店老板,臨終所說的卻是,書不重要,得到的東西不重要,愛才是最重要的。很難說終生讀書的人和大字不識的人有什么本質上的區別,但如果他們都懂得愛的真諦,他們都是平等的。西方的基督教、東方的佛教為什么都要布道、宣講教義?為何《圣經》里都是先知們的故事,為何禪宗法典里都是一個個寓言,而非艱澀的教條,那是因為圣賢們知道有那么多不認識字的人看不懂規矩嚴密的邏輯體系,但是他們卻可以從故事中感受到生命的本質,感受如何去愛人和愛自己。
所以,《島上書店》說的是書,“書”貫穿了整個故事,甚而穿插了一個羅曼蒂克愛情史,和溫情的收養故事,更串聯了島上大大小小的人物。但是,最終它在說生活。生活——我們究竟要選擇什么樣的方式去度過一生?我們要選擇怎樣的方式去和別人交流,我們又應該怎樣去向別人表達我們的愛。無疑,費克里用的是書,那么你呢?在電影《陪安東尼度過漫長歲月》里,年輕的安東尼獨自一人去海外留學,日子過的緊巴巴,表面忙碌卻沒有什么成就感,他看著別人為了夢想而努力,常常黯然神傷:到現在,在這個世界上,我還沒有什么非做不可的事情呢!直到他真的遇到了非做不可的事——烹飪,他才開心起來,每一天每一刻都變得嶄新了。安東尼反思,也許每個人自始至終都在尋找自己與世界連接的方式吧。是的,就是這樣。沒有人真的能安于寂寞,并永遠享受孤獨。每個人都不會是一座孤島,都要在自己的小島上探出一只手,來與整塊大陸相連接。而書是費克里與世界連接的方式,通過書他與妻子妮可廝守半生,與哈維成為精神上的至交,并找到相守后半生的伴侶,書也是他與女兒瑪雅的重要交流話題。書維系了費克里的一生,至死方休。
所以,《島上書店》無疑是在告訴我們,找到適合你的方式,來與世界和平相處,讓它成為你心靈的安居處,蘇軾云“此心安處是吾鄉”,在現代社會,這不僅僅是在指地理上的安居之所,更在指向精神上的家園——究竟,什么才是你的精神家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