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表達感激也有暴力,應該沒人會贊同。那么表達感激是否可能夾雜評判,是否可能夾雜施加影響的意圖,對于別人的感激我們又該如何回應?作者在這最后一章中討論了這些問題。
非暴力溝通是愛的語言,在前面各章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非暴力溝通不將自己作為核心,不把自己放在評判者的位置上,不以改變對方為目的。因此當我們到達這一章時,會比較容易理解作者所說的把自己放在裁判的位置的那種贊揚,“并不總是有助于深化彼此的聯系”。而那種依據所謂的“現代心理學”成果,利用贊揚對員工或學生施加影響的方法,很快就會被對方識破而產生逆反心理。
非暴力溝通怎樣表達感激,或者說我們怎樣用愛的語言來表達感激呢?
- 對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 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 我們的心情怎么樣?
在這里夾帶一點我的私貨:我是一個天生比較木訥的人(這是一個評判),四五歲的時候,見到一大堆親戚,父母總是焦急地催促:“叫人呀!叫人呀!這小孩!怎么老是不叫人呢!”而我的大腦里飛速地運轉:這是誰?上次見過嗎?他叫什么?我該叫他什么?叫人?是讓我叫“人”嗎?不可能。那么應該叫什么呢?叔叔?舅舅?大伯?表叔?大姨媽?阿姨?姨父?二表舅?小孃孃?三繼爹?看著一個比我還小的小孩,好像應該叫叔叔?據說有個輩分的說法,也不知道有沒有記錯。時間一秒一秒地飛逝,叫人環節很快就在我的困惑中過去了。自此,我對貶低"術"的說法充滿疑惑,只崇尚"道"而貶低"術"是否讓天資不那么聰穎的一干人等不知所措?無論如何,我感謝作者提供了一步一步邁向非暴力溝通的具體步驟,我很高興不用在黑暗中獨自摸索。
在別人向我們表達感激時,我們又應該怎樣回應呢?自我膨脹和假謙虛都是常見的反應,也都是不恰當的。“如果我意識到我的能力是生命賦予我的,我就能夠同時避免自我膨脹和假謙虛。”這確實是一種極其有益的想法,假如我的能力來源于一個偉大的存在,那么我有什么資格自我膨脹呢?假如我的能力來源于一個偉大的存在,那么我有什么理由貶低自己呢?
感恩,在很多文化中是一種美德,是通向幸福的大門。以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表達感激,則是作者給予我們的禮物。這一禮物不是讓我們占有,而是要求我們傳遞,傳遞給那些為他人付出很多卻未曾得到感激而一旦出錯卻備受指責的人們,傳遞給對我們的成長產生重要影響的人們。
這一期的《非暴力溝通》學習,從2018年1月6日起,2周后即將結束,歷時26周。半年的時間讀一本書,開始時覺得很漫長,結束時卻又覺得太快。感謝群主給我這個機會,完成自我的挑戰(原先我讀書不喜歡有壓力,不喜歡輸出)。感謝群友不離不棄,在漫漫征途中耐心陪伴。感謝一起領讀的神隊友,讓我看到更為走心的各種風格。感謝對書中觀點的質疑,逼我們反復咀嚼原文。感謝各種詮釋,引領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作者的深意。感謝把自己親身經歷的事例貢獻出來討論的群友,讓我們在短短的半年里集中體驗了非暴力溝通在各種情形下的運用。
周易以“未濟”終,《非暴力溝通》的導讀,以我從第一章領讀起,又以我領讀第十三章終,預示著我們對《非暴力溝通》的學習到這一階段,既是終了又是新的起點。在生活中練習《非暴力溝通》,在各種境況下磨煉,是學習《非暴力溝通》新的起步。
祝大家感受愛、擁抱愛、傳遞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