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什么影響了我們
目標為何不同、如何不同、哪種目標適合你以及如何幫助自己和別人改變目標,但首先我們需要理解現有的目標是如何形成的——理解這點會使你受益。知道你為何選擇了現有的目標能使你更誠實和客觀地重新評估現有目標,并給予你做不同選擇的自由。
###影響目標兩因素
1、對自己能力的信念
我們的信念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目標——它的實現是可觸及的還是純屬浪費時間與精力。比如說,你一定是相信自己的數學技巧能夠被提高才會下定決心提高數學技巧,否則沒有嘗試的道理。
相信自己存在變聰明的可能性,智力是極度可塑的
2、環境
日常生活中我們主動追求著自己不曾意識到的目標。這些目標被身邊的各種信號和記號觸發,包括他人的舉動。理解到這些信號和記號的影響,你便能發現并控制它們的影響力。同樣重要的是,你還能學著運用這些信號和記號來幫助你的職員、學生或孩子塑造目標。
“間接理論”——也就是關于智力(或個性、道德觀以及其他特征和品質)的個人信念。你是否覺得自己可以獲得這個能力,也就是說,你認為某種智力(或個性、體魄)是既定的還是可塑的?一個人是固定在某種聰明程度上,還是能變得更聰明?
懂得如何判斷自己的能力
擁抱改變的機會
相信自己有能力達到目標是重要的,而相信自己可以獲取這種能力也同樣重要。很多人認為,我們的智力、個性和體質是固定不變的——無論我們做什么都無法提高。這些“實體”信念使人把精力集中放在試圖證明自己的目標上,而忽略了發展和成長。好在幾十年的調查研究證明這種信念是完全錯誤的。持“漸進論”者則相信我們的各種特征是可以逐漸改變的。這個理論是被科學證明所支持的。所以假如你相信自己某方面無法改變,而這種信念又左右著你一生中對目標的選擇,那么是時候拋開這個觀點了。去相信自己能夠改變,這個(正確的)信仰能讓你做出更好的選擇,發揮更大的潛力。
對于智力的兩種看法
一、“實體論”簡單地說就是相信一個人的智力空間有限,沒什么方式可以改變它(換言之,智力是個不變的實體)。你或者聰明,或者不聰明。
缺點:
把注意力過多集中在證明自己上,卻犧牲了本可能更加豐富的生活經驗。他們有任何機會都希望得到對自己智力的肯定(或至少是確認他們不笨)。他們想要感覺到自己聰明。
你仔細想想就發現這個現象很合理。如果我只有定量的智力,那么擁有很多就很重要——因為無法獲取更多。要記住,這不僅關乎自尊和良好的自我感覺——你還希望有很強的能力成為成功的人,得到你要的東西。所以如果你是個智力的實體論者,你的首要目標就是抓住一切機會向自己和他人證明自己的聰明。
毫不奇怪,實體論者會特別為證實自己的智力而做決定、選目標。通常他們都會避免太有挑戰性的目標而選擇安全選項。
二、“漸進論”者相信聰明程度可以通過時間從經驗和學習中得來,并且投入便能獲得更多的話。
優點:
漸進論者不容易犯這樣的錯誤。當你相信自己的能力——任何能力——是可以增長和發展的,你便不會把注意力過多集中于證明自己聰明上,反而會更注重培養自己的智力。挑戰并不可怕——它是獲取新技能的機會。犯錯誤不代表你笨,而是提供了更多幫助你學習的信息。
營造正確的環境
環境影響潛意識,我們讀到的字眼、看到的物件、打交道的人——我們所接觸的萬物無不觸發著潛意識對目標的追求。榜樣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目標感染”鼓舞著我們。換言之,我們會采納他人追求的目標——在我們認同的前提下。
目標在執行中存在很多偶然性。因為你日常生活中追求的絕大多數目標都是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制定的。
我們的潛意識想一個超級計算機,處理能力很強,我們應該把盡可能多的任務交給潛意識完成。大多數成年人都有這種體驗:工作一天下班開車回到家之后,忽然意識到自己完全沒有如何到家的記憶。在回家路上,你的有意識思維被各種事情占領……然后轉眼間,你到家了。還好你的潛意識是個不錯的駕駛員,它竟然還會在紅燈前停住。盡管你沒有刻意告訴自己“我要回家”,你的潛意識知道你的目標,所以它帶領你回到家。
潛意識是怎么幫助達成目標的呢?
你環境中的各種線索會觸發大腦形成目標:太陽落山,工作完成,坐到車里——它們都是潛意識接收到的你要回家的線索。那些和某個目標一遍遍綁定在一起的線索會在你無意識時激活同一個目標,全程把你送到自己的車庫里——有時你根本不會意識到那個目標的存在。
什么會觸發潛意識對目標的執行呢?
與目標相關的文字、圖像、物體和人(熟人或陌生人)都會,前提是我們認為這個目標是正確的,積極向上的。
1)也許這么看來,那些畫著大山大河、用粗體字印著“團隊精神”和“決心”等字樣的勵志海報并不是那么傻氣的,不是嗎?大多數人看著那樣的海報,心想:“才怪!就好像我整天被迫盯著印有‘成功’的海報就會更有動力似的。誰在乎一張愚蠢的海報?”其實,你的潛意識的確在乎——而且它早已被影響了。
2)僅僅是達標工具的存在就能觸發那個目標的形成。從健身房旁走過就能觸發一個人運動的意愿。看到一盤水果和蔬菜會使人想要健康飲食。(戰略性地在生日或紀念日前帶我丈夫路過珠寶店真是屢試不爽啊。)
3)甚至連其他人也能觸發你的目標——尤其是那些和你親近的、想讓你做這件事的人。心理學家詹姆斯·沙對大學生進行采訪以了解他們的父親對高成就的重視程度。他發現當這些學生在完成一系列難題時,那些把父親和高成就關聯起來并在做題前下意識地被提醒到父親名字的學生做題更努力,成績也更好。而且和父親越親近,這個影響就越強烈。
4)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就連陌生人的目標都能成為你的目標觸發點。心理學家們把這個現象叫做“目標感染”——因為在某個潛意識層面里,目標的確是很有感染力的。僅僅看到某個人做某件事都能讓你更有可能做同樣的事。在對目標感染的早期研究中有這樣一個實驗:荷蘭的一組男男女女閱讀關于約翰的故事。約翰是一個正在和朋友計劃旅行的大學生。在故事的一個版本里,約翰旅行前還在他村里的農場上打了一個月的工。雖然沒有直接說明,但這個信息暗示了約翰為旅行掙錢的目的。而在另一個版本里,約翰旅行前在社區中心做了一個月的義工。在讀完其中一個約翰故事后,每個人都有機會在電腦上完成一項工作從而掙到錢——完成得越快錢掙得越多。那些讀到約翰賺錢故事的人比讀到他打義工故事的人快10%!又一次,那些做得更快的人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行為與約翰有何干系。不過約翰的掙錢目標具有感染力,接觸到的人便不自覺地更加努力掙錢了。
讓潛意識服務于我們
(劉未鵬的《暗時間》也提到過類似觀點)
怎么進入潛意識?如果你有想達成的目標(減肥、戒煙、記得給媽媽打電話、修理房屋),環境里有能觸發你潛意識從而激發目標的因素嗎?請記住,什么都可以成為觸發點,只要意義對你來說是明顯的。把健康的點心拿到你能看到的地方;把健身雜志放到廚房臺面上;用大字列個每日工作清單放在醒目的地方;找個精致相框,在電話旁放一張媽媽的照片。不管你用什么做提示,只要使環境中充滿暗示,你就能指望讓潛意識輔助你達到目標了。
當然,同樣的建議也適用于幫助別人更成功地達到目標。你那十幾歲的孩子的屋里有提醒他寫作業的暗示嗎?(我父母在我上高中時曾給我貼過愛因斯坦和貝多芬的海報。他們這樣做挺聰明。)你職員的工作環境中有激勵他們熱情、高效工作的暗示嗎?在你家中有促使愛人更配合與支持你的暗示嗎?當你思考能在這些環境中加人何種暗示時,請記住同樣的觸發點能引發不同的目標——因人而異。比如說,看重集體價值的人在掌握了大權的環境里往往會下意識地被觸發社會責任方面的目標(像幫助別人或慈善募捐),而個人主義的人在同樣的環境里則更多會被觸發個人目標(比如在工作中拔尖或獲取經濟利益)。
下功夫量身訂制一些提示可能需要些創造力,但會有豐厚的回報。把追求目標的任務分配給潛意識,這樣便可以為那些持續需要注意力的事省出有效大腦空間和精力。這是一個抵制誘惑和干擾的好方法,使你能在正確的道路上前進。
【育兒】
德韋克和她的同事在一大組10至 12歲的男孩和女孩中做實驗,并問他們一系列有關“友情目標”的問題。那些相信自身個性和品質不能變的孩子們表現得更注重于受歡迎度以及避免被拒絕。情人節時,這些孩子要為心目中最受歡迎的小朋友做情人節禮物,期待獲取他們的“芳心”。那些重視自己不被拒絕的孩子只送禮物給他們確定會回送的小朋友。相反,那些相信自己能不斷改善和成長的孩子們則選擇了更側重于發展關系的目標。他們把情人節小禮物送給自己更想了解的小朋友,為友情開了扇門。
聰明的家長給孩子的遠遠不只是一堆染色體而已。他們會在家里創造更濃厚的學習氛圍,他們與孩子交談更多。通常他們掙更多的錢,可以更好地給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機會,也能把孩子送去更好的校區。聰明的家長往往能給孩子很多開發智力的機會。
【婚姻】
我們在課堂外也發現了同樣的規律,連選擇配偶時也不例外。那些相信個性大約不會變的人告訴我們他們在尋找一個自己在對方心中形象“完美”的對象,也從而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覺,他們會選擇那些覺得“和我在一起很幸運”的伴侶。當一段關系存在太多爭執和挑剔時,他們會很快逃離。那些相信個性能變的人似乎更喜歡能激勵他們發展和成長的伴侶,他們也更有可能把關系中的坎坷看作了解對方和了解自己的機會。
【進一步了解的書】
卡羅爾·德韋克在《心理模式》一書中詳細說明了我們對自身成長與發展能力(或缺乏這種能力)的信念是如何影響生活中的每個方面的。
理查德·尼斯比特的《開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