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改制
秦國通過了與晉國進行談判的決議,身在秦國的晉惠公于是派跟隨自己的郤乞回國,去找呂甥前來主持與秦國的談判。郤乞回到國內之后,把秦國方面的情況告知了呂甥。
呂甥沉默良久,對郤乞說道:“國家剛剛戰敗,國內貴族深以為恥。因此人心浮動,很多人都已經做好了國君回不來的準備。要想把國君接回來,還需要取得更多人支持才行。”
郤乞回應說,“這些國君都知道,要想換取他們的支持,就必須拿出真金白銀的利益才行。但是此次戰敗公室損失慘重,恐怕很難拿出更多的東西來收買人心了,所以國君才讓我回來和你商議一下對策。”
呂甥也很為難,“為今之計,也只有把公室的土地拿出來,封賞給貴族們這一個辦法了。”
郤乞很是憂慮,“國君也考慮過這個問題,但是畢竟公室的土地有限,很難滿足貴族們的胃口。若是封賞不足,反而會適得其反。”
呂甥點了點頭:“是啊。不過有一點,應該還可以利用,但是不知道國君能否同意?”
郤乞坐正了身子,急忙說道:“國君說過了,只要能回去,一切都聽從子金(呂甥字子金)的安排。”
“但愿國君不會怪罪我。”呂甥嘆息一聲,“我的意思是,國君可以放開公室對山河水澤的專利,允許國人自由開發。那些荒野之地要比現在已經開發的土地多的多,只要適當地允許他們自由開發,要比封賞他們現有的土地更加有效。”
“可是這樣的話,貴族們可以自己開發土地,豈不就不受君主的約束了?”
“我也知道會有這樣的后果,但是現在事態緊急,必須早作決斷。國人大概已經知道你回來了,明天肯定會有很多人來找你。如果現在不做定奪,恐怕到時候會慌亂啊!”呂甥俯下身來,悄悄地說,“我們可以先承諾適度放開,人們不可能一下子就把全國的山河水澤全部開墾出來。只要日后逐漸完善約束條款,后果也不會太嚴重。”
郤乞還是有些疑慮,“如果他們非要逼問有什么限制條件,我們該如何作答?”
“這個好辦。我們不要跟貴族單獨會面,就以國君的名義召集貴族們,召開朝國人大會,不要給他們單獨提問的機會。到時候你就以國君的名義先對他們進行封賞,讓大家都感念國君的恩德,都不好意思開口。等把大家的情緒都調動起來以后,再以國君的名義發布罪己詔,這種場面下誰還會不識趣地刨根問底呢?”
作爰田、作州兵
兩人商議好之后,就向各地的貴族們發出通知,把他們召集到絳都。郤乞在會上說道:“回來之前,國君讓我務必把他的話帶給各位君子。國君說,‘這次韓原大戰君子們都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寡人雖然身在秦國,但是還要感謝各位的盡心盡力,因此派郤乞回國給予大家封賞’。”
郤乞當場按照他們事先約定好的數量,從公室的私有土地中劃分出一些田土,封賞給了到場的眾大夫。封賞細則宣布完畢之后,他又聲情并茂地說道:“國君還說,‘這次戰敗,都是寡人的過錯,寡人無顏面對國人。就算是有幸能夠回到國內,也是國家的罪人宗族的恥辱。希望大家能夠體諒我這個罪人的用心,選一個良辰吉日,讓太子接替我繼任國君吧’。”
郤乞這一番演說,又是封賞又是認罪的,竟然把很多人都說的熱淚盈眶。呂甥還嫌不夠,在臺下繼續煽情道:“國君對我們真是太好了。他自己正在秦國受苦,不為自己的命運擔憂,反而在考慮大家的苦衷,如此深情厚誼,真是難以為報。我們一定會盡自己所能救國君于水火!”
他這么一煽情,連惠公的反對派都不好意思了。于是眾人都議論紛紛:“是啊!要盡快救出國君才好啊!要不然我們晉人顏面何存?”
呂甥看到時機已經差不多,就登上臺去,用嘶啞的聲音說道:“國君身在秦國,我們鞭長莫及,也幫不了他什么。但是我們可以修理國政,輔助太子即位,作為國君的后援。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共度難關,秦人看到我們這么快就重振旗鼓了,就一定會忌憚我們。再加上國君西去秦國,諸侯對我們都深表同情。如果他們看到我們新君繼位,君臣和睦,武力恢復如常,就都會站在我們這一邊的。秦國人迫于國際壓力,說不定據會把國君送回來的。”
“那我們又該怎么做呢?”有人關切地問道。
呂甥回答說:“國君同意放開了部分山河水澤的開發禁令,無論是君子還是士農工商,允許大家在封地內自由開墾土地(作爰田),擴充大家的財產。但是,有了更多的土地,大家就要讓宗族內更多的人填充到公室的軍隊里來,也要修繕更多的兵甲器械來擴充我們的武力(作州兵)。有了強大軍力的保障,諸侯自然不敢輕視我們。”
一點啟示
呂甥的這段話所說的,就是晉國在惠公年間所采取的經濟、軍事改革措施:作爰田、作州兵。關于這兩項改革措施的具體細節,史書上沒有詳細的說明。人們一直以來也都是針對當時的歷史細節進行推測,其中有很多爭議,至今都沒有一個定論。
但是大體上可以認定是,晉國經過這項改革,在經濟上逐步開始確立了土地的私有權,提升了國家的經濟活力。在軍事上,打破了以往只在貴族中征兵的慣例,擴大了征兵的范圍。庶民和野人也逐漸可以進入軍隊建立軍功,以軍功來獲取政治地位和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社會各階層的流通渠道。
當然這個變化也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通過各國之間的相互競爭漸進完成的,春秋早期的晉國改革還沒有那么深入,只是開了一個先例。晉國在內憂外困中不得已而采取的措施,逐漸成為了各國改革的方向,并在戰國時期形成了完善的法家思想。可以說,晉國就是在這樣危難的局面之下,誤打誤撞地拉開了春秋列國體制改革的序幕。
人類社會中,無論是具體的個人還是國家集體,都存在著無法避免的惰性,不到危難時刻,誰也不愿意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來做出改變。那些能夠做出徹底改變的人和國家,通常都是在面臨危機時迫不得已的選擇,這些選擇也只是在具體的情景之下做出的最優解。因此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其他國家和個人的成功與失敗,很難對自我的選擇帶來實質性的啟示。
一個國家和個人選擇了正確和錯誤的道路,并不能說明他與別人在智力或道德上有什么高明或失敗之處。沿著他人走過的成功路徑不一定就能取得成功,走別人走過的失敗之路,也不一定就會失敗。因此我們在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出選擇的時候,盲目地照搬或者摒棄都是不可取的。如何選擇更適合自己的道路,也只有在不斷的試錯中逐漸地發現,智慧也只能在實踐中得到增長。在面臨困難的時候,不要害怕自己走錯了路,要知道,裹足不前才是你最大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