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新事物時,存在三個區(qū),左邊是舒服區(qū),他已經(jīng)知道的知識,已經(jīng)掌握的技能,很輕松就能應對,舒服、但有時也會厭倦;右邊是恐慌區(qū),如果知識和技能的要求遠遠超過了他現(xiàn)在的能力,他就會感到害怕、恐懼,退縮;中間的是“挑戰(zhàn)區(qū)”,對他來說有些困難,但在有經(jīng)驗老師和家長的鼓勵和指導下,他可以掌握和“跨越”難關。對于初學剪指甲的孩子,如果讓她直接剪指甲,就落在“恐慌區(qū)”,易受挫,進而畏懼退縮。老師安排讓她先剪手型紙板,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可隨意嘗試,恰好落在她的“挑戰(zhàn)區(qū)”里。步步為營,每一步都是興味盎然的挑戰(zhàn)和成長。其實低齡的孩子并不區(qū)分“勞動”和“娛樂”,只要難度適中的挑戰(zhàn),剪指甲也可以是娛樂項目;若是乏味單調(diào)地重復,玩玩具也未必不是“勞動”。
這里給家長們的啟示是: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孩子專注于任務,首先要考慮任務的難度是不是落在了他的“挑戰(zhàn)區(qū)”。如果太困難,得考慮將它拆解成幾個步驟,每一個步驟落在他可及的范圍內(nèi),通過自身的努力或有成人的引導就可以達到,有成就感,就更投入和專注。“挑戰(zhàn)區(qū)”是動態(tài)的,隨著孩子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往前延伸。
維果斯基認為家長/老師應當“充當”孩子的“教練”。所謂“教練”,得依據(jù)“隊員”的具體情況來安排針對性的訓練。舉個例子說,姚明初到NBA的時候,教練要緊的不是提高他的投籃準確率,而是要改善他下肢力量弱的“短板”。同樣,“挑戰(zhàn)區(qū)”里的刻意練習讓孩子更愿意迎接挑戰(zhàn),獲得成長。
當代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不少領域里,從新手到專家,需要大約十年,或者說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依領域的不同而有所變化)。這一萬小時,不是普通的重復,而是放在挑戰(zhàn)區(qū)里的一萬小時,每一步都能感到挑戰(zhàn)和成長。無論莫扎特或是打高爾夫球的泰格?伍茲都是如此。
中國人常說“熟能生巧”,只有一半是對的。心理學家蘭格(Elen Langer)指出,無論是練琴還是寫字,早期確實讓孩子處于挑戰(zhàn)區(qū),在應對挑戰(zhàn)中成長,但進入到“巧”的階段就已經(jīng)開始進入舒服區(qū)了,后面的重復練習對孩子幫助不大,且易生厭倦。有些孩子彈鋼琴反復彈幾首曲子,比如《致愛麗絲》,除了熟極而流“以饗賓客”外,對彈鋼琴真正提高很少助益。
游戲讓孩子專注的“秘密”
很多家長都認為電腦游戲讓孩子魂不守舍,廢寢忘食(也就是非常專注嘍),它有什么魅力呢?游戲的原理能不能應用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
游戲有幾個不尋常的地方:一是玩游戲經(jīng)常輸,孩子為什么還愛玩?游戲有個特點,一旦你“通關”之后,就不愛玩了,反而是輸了游戲倒還保有吸引力。自然并不是“失敗”吸引孩子,而是游戲中孩子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有及時的反饋和體現(xiàn),上一回得了800,這一回就得了1200,雖然還是沒“過關”,但分明看到了自己的進步了,因此游戲的一大特點是及時的回饋帶來的“信心”。孩子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恰恰很缺少及時的回饋,比如他新寫了篇作文,他自己感到有什么進步呢?如果總感覺不到進步,就容易信心不足難以堅持;二是游戲提供給孩子可及的目標。不管是簡單的“連連看”、憤怒的小鳥還是復雜的魔獸世界,無論孩子水平怎樣趣味如何,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層級開始,“總有一款適合他”。這些方面游戲做的非常好,日常的學習包含這些特點么?非常遺憾,沒有。對于天才早慧的孩子,學校的學習過于簡單無聊,因為他們已經(jīng)掌握了;對于落后的孩子,他理解有困難跟不上進度,慢慢也失去興趣了,自然都無法專注;游戲的第三個特點是輸了沒關系,大不了從頭再來。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的老師、父母往往都太在乎成績了,孩子們在競爭和社會比較中如臨深淵,輕松不起來。
在學習生活里可以如何借鑒呢?
一、給孩子設定一個可行的目標,重視過程而非結(jié)果,及時給予反饋,例如對孩子新寫的作文你可以具體這么點評“你今天用的這個月亮比喻很形象,你是怎么想到的?”
二、《第56號教室的奇跡》作者雷夫老師曾獲全美最佳教師獎,他把游戲的原則應用于數(shù)學教學。比如兩位數(shù)加法題:63+28=?他問學生,如果你是出卷子的老師,你會給出哪幾個答案?一個孩子說91(自然,這是正確答案),雷夫又問“其它還可以放什么答案呢?”另一個學生說:“放一個81吧,有人會忘了進位”;還有的孩子說:“萬一沒看清楚符號會算成減法呢,放一個35吧”,……,大家七嘴八舌,沒有輸贏的壓力,“角色”反串當起出題的老師來,待出完題討論完最容易的錯法和答案,孩子們自然也就不容易再犯錯了!
“孩子什么時候會專心致志,渾然忘我?”如果任務過于困難,如大山橫亙于前,會讓孩子無助無望喪失信心;如果難度偏大,也會讓他感到焦慮、擔憂甚至恐懼。那么讓孩子做簡單的任務呢,“盡在掌控”的感覺固然讓他放松,時間長了卻也可能令人厭倦。你也許想到了,是,只有尋找比孩子現(xiàn)實能力稍高一些的挑戰(zhàn),才能激發(fā)他的潛能,體會到全然投入似水涌流般的心流體驗(flow)(也稱沉浸體驗)。
著名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賴發(fā)現(xiàn)很多科學家、藝術家工作中常常伴隨著心流體驗,他們有些人回憶“我的專注就像呼吸一樣,我?guī)缀鯖]有注意到。當我開始做事時,我真的完全忘周遭……”由于高度的專注,他們忘記了自我、時間和周圍環(huán)境,工作中伴隨著喜悅,也特別富有創(chuàng)造性。詩人斯特蘭德如此描述這種感受“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之中,你似乎被自己在工作中發(fā)現(xiàn)的可能性所支配……如此地與工作融為一體,你感覺不到將來和過去,只有無窮無盡的現(xiàn)在”。
(契克森米哈賴,他也是積極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契克森米哈賴總結(jié)了心流體驗的8大特征,包括:
1. 清楚的目標和立即的回饋;
2. 面臨挑戰(zhàn)和適度的技巧;
3. 行動和意識結(jié)合;
4. 全神貫注在活動上;
5. 操控的感覺;
6.自覺的喪失(渾然忘我);
7.時間感的改變;
8.自成目的(autotelic)的經(jīng)驗。
無論成人還是孩子,當處于心流體驗時,雖然心里有目標(比如打球時贏下這一盤),但活動本身成了最大的目標!時間過得飛快,仿佛一下子就過去了,過后回想時卻能回憶出豐富的細節(jié)和感受,這種“時間感的改變”在漢語中也有所體現(xiàn),“快活”“快樂”中都有一個“快”字,正是形容快樂中飛逝的時間感,與“難過”正好相反,看來中西方對投入的幸福感受頗為類似。
孩子有沒有這樣的心流體驗呢?留意一下,你會發(fā)現(xiàn)也是有的:也許是他拼圖的時候,拼的時候安靜無聲讓你有些訝異,然后興奮地跑來要你去“觀摩”他的成果——他拼出了一個從沒完整拼過的完整圖形;也許是搭積木的時候,隨著搭建的“建筑”越來越宏偉,他興奮地左右搬運材料,甚至沒注意到大廳里的談話和電視,直到完工的時候才聽到他“滿是興奮”的雀躍。
契克森米哈賴認為這種沉浸和投入是人生幸福最重要的來源,因為它不像感官滿足容易適應(嘗第1口蛋糕時可能覺得特別味美,第10口可能就稍感發(fā)膩了),而能與挑戰(zhàn)頡頏,越投入越有成長的快樂。自然,如果孩子在學習或活動游戲中有更多的心流體驗,他們會更多地感受到思維、創(chuàng)作過程本身的美,也會滋長出內(nèi)在的興趣。
契克森米哈賴花費了30年時間發(fā)現(xiàn),任務的挑戰(zhàn)難度和個人擁有的技能會影響心流的產(chǎn)生(如下圖):唯有當挑戰(zhàn)較高,要求技能也較高的時候才最能激發(fā)起個人的投入,并同時感到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如果孩子感到無聊,可能是任務的挑戰(zhàn)不足,假若孩子過于焦慮擔憂,則需要具體指導提升孩子的技能水平,來增加孩子的心流體驗。
將復雜的任務的拆解為小的步驟對孩子非常重要(想想學游泳時,教練如何拆解動作,分別訓練孩子手和腳,再將動作整合),步驟拆解越細致,越符合孩子的程度(落在“挑戰(zhàn)區(qū)”里),并給孩子即時反饋,孩子就越有信心完成,越容易投入。
投入沉浸在活動中需要有一整段不受打擾的時間,因此當孩子投入做事情時成人盡量不要打擾,即便是善意地叫他“吃水果”,孩子原本一整塊的時間也變得零碎,注意力來回的切換無形中也會消耗孩子的精力并減損熱情。成人們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一段文章讀至酣暢處如果碰上個電話,重新回到原文去閱讀需要花一定的時間才能找回感覺。
如果說沉浸投入地思考和做事(專注力)也是一種習慣,那么平時父母注意創(chuàng)設與孩子技能相匹配的挑戰(zhàn),讓孩子有更多機會感受到“心流體驗”,無疑十分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