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膩了心靈雞湯,
也嘗慣了心靈砒霜,
縱使偶爾驚現(xiàn)的心靈巴掌,
依然打不醒我這執(zhí)迷不悟的偏執(zhí)狂。
——白子枯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了那么多詩歌、散文、小說,依然改變不了刻在骨子的逗逼氣質。
我想,就這樣當一個逗逼挺好的。不是有那么一句格言嘛,逗逼青年歡樂多嘛!
悶騷氣上來時,聽風飲酒,順便吟詩一首,大有與古代的文學大家一爭高下之意;
憂郁氣上來時,一言不發(fā),靜靜的捧一本《金瓶梅》……哦不是,靜靜的捧一本《名人傳》,看西門大官人……不不不,看文學巨匠在他們的時代是怎樣掙扎前進的,而后引申到自己,看有何可以借鑒之處。若是有,自然是皆大歡喜,若是沒有,也是無傷大雅;
當然,作為一個逗逼氣質深入骨髓的文藝青年,肯定會有其他的氣,比如,起床氣上來了怎么辦?
當然是啪啪啪!不要想太多,我說的給自己幾巴掌,這樣就可以清醒一些,也不至于遷怒別人嘛。
這些都是一些無關痛癢的氣,但是,要是脾氣上來怎么辦呢?
此時就要用到一個當下的流行語:腦子是個好東西。當你感覺快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你便可以記憶一下一句箴言:當你發(fā)怒一分鐘,便失去60秒的幸福。
這其實是一句近似廢話的心靈砒霜,但是很有用。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當一個人發(fā)怒的時候,他的理智是所剩不多的,這個時候一般的克己方式其實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而這一句心靈砒霜所能做到的是什么呢?它會給予自己的內心一個緩沖期,有了這個緩沖期,你再回頭去處理那個讓你憤怒的事情或人時候,就會稍微的理智一點了。
而這稍微的理智,就會影響最終的結果,最后即使不能皆大歡喜,至少也不會不歡而散不是么。
引用上文的話,逗逼青年的文藝氣質當然不止于此。這就要講到標題上了,畢竟羅里吧嗦的說了這么多,要是再不寫一點,估計要成為標題黨了。
那么緩行如詩到底是何居心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人生如棋,我愿為卒,行動雖緩,可誰曾見我后退一步?
人生在世,生命悠長者,也不過區(qū)區(qū)百年,而大多數(shù)平凡人類,在八十至九十歲時便與世長辭,與此同時,除去人生懵懵懂懂的幼年,人生能為自己所掌控的時間,不過區(qū)區(qū)六十年左右。
那在這六十年里,你虛度也罷,奮斗也罷,你所擁有的時間總是“滴答滴答”的、毫不留情的一步一步的流逝。
有的人,為了留住時間,一分鐘掰成兩分鐘用,絲毫不敢浪費任何的時間,生怕自己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實現(xiàn)自己的偉大意義,終其一生,縱使繁華,也不過是眼前茍且;
有的人,毫不在意時間,旅行、冥想、思考不過是家常便飯,視時間如無物,認為有限的人生就應該如此度過,終其一生,縱使灑脫,卻也是懸掛遠方;
那怎樣才能稱之為緩行如詩?
緩行者,是為不急功近利。
通俗一點解釋,就是你一定要努力,但是不要著急。雖然我覺得這是一句廢話,但它確實能解釋我的一部分意思。
我所理解的緩行,是在努力的前進的路上不要忘記了沿途的風景。
追本溯源,你的努力是為的什么?實現(xiàn)自己的偉大意義?
要是有人這么說,我絕對嗤之以鼻,這個世界上生來就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意義的人幾乎沒有。而生于我們的之前的先驅,全都是時代造就的。
而我們所謂的努力,最終的目的不外乎為了滿足。
滿足口腹之欲,抑或滿足心靈的空虛,而為了這份滿足,我們可以去大風大浪里喝水嗆氣兒,我們可以不斷的披荊斬棘,以期能在未來的某個時刻達到身心的滿足感。
但是現(xiàn)在的許多人卻像是機器一般,就像相聲演員張鶴倫在一段相聲里講的:“吃飯上班下班吃飯睡覺加班加班加班加班,死了”,仔細想想,覺得真是可憐,人生就這么被局限在三點一線,像流水線一般被裹挾前行,連一絲一毫的時間都不肯慢下來看一看沿途的風景,這樣的人生,又有什么樂趣呢?
人生苦短,當及時行樂才是。
如詩者,就僅僅是如詩。
正如文中所講,腹有詩書氣自華,人嘛,活一世,總要有些書卷氣傍身的。
不為升官發(fā)財,僅僅是為了讓這苦短的人生不那么無聊罷了。
福爾摩斯說過:沒有什么比無聊更能損害我的健康的了。于是他用他卓絕的頭腦與犯罪分子作斗爭,我們做不到這么偉大。確切的說,我做不到這么偉大,我喜歡福爾摩斯,不代表我會用相同的方法讓自己不無聊。
而我所能做到的不讓自己無聊的事只有一件
就是讀書。
古人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當然這是比較絕對的一種說法了,畢竟讀書不能帶給你什么實質性的東西,但是我需要的也不是實質性的東西啊。
我讀書,僅僅是為了滿足我內心的需求,讓自己精神愉悅罷了。
所以我想讀,我就去讀了。
漸入佳境,如詩如歌;身臨其境,如癡如醉,這有什么什么不好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我叫白子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