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生的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引發(fā)了古往今來的無數(shù)賢人智士的探究與思考。笛卡爾說過,我思故我在。那么我“在”就一定會“思”嗎?
汪峰的《存在》這首歌里這樣寫道,“多少人走著卻困在原地,多少人活著卻如同死去,多少人愛著卻好似分離,多少人笑著卻滿含淚滴,誰知道我們該去向何處,誰明白生命已變?yōu)楹挝铩薄?/p>
死亡的判定標準是當一個人的大腦死亡,也即意味著全腦功能的永久喪失。那么我們有多少人是活著卻如同死去?存在就意味著要去思考,思考才能帶來存在的價值。思考才能讓自己活著。
有一個更重要的關于人生終極問題的思考:
什么更重要?
我們在學習、工作、生活、休閑娛樂等場景中要不停地思考這一個問題,什么更重要?對于每個人來說,每一個不同的情景下,答案往往并不相同。但,符合你的就是最好的!這實際是一個人的價值觀的體現(xiàn)。每天早晨開始工作的時候問自己今天的多如繁星的工作中,哪個更重要?連續(xù)問自己同樣的問題會達至那個最重要的事情。就如同問5Why,問到最底層的邏輯細節(jié),你也就掌握了問題的全貌。
當你同時面對看書、喝茶、K歌、打牌、看電視、逛街、聊天、刷微信朋友圈、健身、飯局的時候,你要如何選擇?想想“什么更重要”。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人不愿意去思考,覺得思考好累,人生已經(jīng)不易,何必要死磕自己,于是選擇了放棄思考。憑自己的直覺去選擇。而人類大腦的惰性以及及時享樂的沖動會在瞬間占據(jù)你的大腦,讓你不由自主地放棄了理性思維,被直覺左右。《思考的快與慢》這本書就是講述了理性思維和情緒思維的不同,以及運作機制。如果我們不通過自己的思考來經(jīng)常調用理性思維,于是“用進廢退”的自然法則會讓你漸漸迷失,走向死亡的邊緣。
什么更重要?是對自己的直覺的反省機制,是讓自己處于自我覺醒的有效途徑,是實現(xiàn)個人自我驅動的目標導向,是個人認知迭代升級的關鍵方法。
唯有通過反復問自己什么更重要,才能找到真實的自我。喚醒潛意識里的我,讓意識在我的大腦中被我們自己控制,從而由內至外地實現(xiàn)自我價值。
人的知識和意識會指揮人的行動,當然也包括思考。而知識又分為已有知識和未知知識,在已有知識里,有的我們已經(jīng)掌握而有的僅限于了解,大部分仍是未知。隨著我們個人認知迭代,我們的大腦不斷升級,原有的知識體系會重新組織、架構、整合、取舍、替代。因此現(xiàn)在你所思考什么更重要所得到的答案也許在1個月后就會被顛覆、推翻。這是成長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成長就是不斷自己“打臉”的過程。一次次否定自己,一次次推倒重建,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起來。正如羅振宇在《奇葩說》所說的,成長就是不斷的把自己打碎,把那個打碎自己的東西放到身體里然后重建。成長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復雜。
什么更重要?成長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