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對事物的認知程度,決定著未來走向。
了解人性,人是一種不喜歡改變的動物,改變充滿困難,讓人感到辛苦。若真想改變,你需要控制自己的本能,讓自己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1.朋友圈轉發的信息讓我們知道了什么?
在信息泛濫的時代,你選擇主動搜索信息還是被動接收信息,當然也可以去做“伸手黨”,這完全取決于個人。
手指時不時就會不聽使喚,點開朋友圈看看里面發生了什么,如果有一天沒有去看朋友圈的信息狀態,似乎錯過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心里面有種莫名的安全感在流失。
之前在朋友圈里面記錄了一些這樣的標題,比如:
《炸了!XX又出7大新功能,第一個就是我們超想要的!》《震驚!XX出大事了!海外購物,萬人受騙,集體造假,舉國震驚!》《千萬別在XX,好友圈全部傳瘋,趕快看!》 等等,類似于這樣的信息鏈接,內容跟自己毫無關系、毫無價值。
反而是被這些信息占有了我們的大腦,不是我們占有信息。
朋友圈的狀態更新,能夠對他人有個大概的了解,起碼能夠知道他的注意力一般是放在什么地方,會去關注什么內容。
在性格方面也能夠了解一二,透過朋友圈的信息可以穿透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通過傳播分享的內容,是可以看出人對知識掌握程度的深淺。知識的傳播力量最大于能夠穿透一個人的身體。
主動搜索信息,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會漫無目的地去閱讀內容,通過自己的思考,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
就像一個會提問題的人一樣,必定是具備非常高的自學能力,通過提問能夠引發出自己對問題的思考深度,做足功課的人會把問題定義的非常清晰。
自己在哪方面是短板,需要花多長時間將自己這塊短板補齊,這些都是值得自己深入思考的問題。
而被動接收信息,一是受到了周圍的環境影響,二是自己的認知程度不高,很容易受到信息垃圾的影響,從而導致后面一系列錯誤的選擇。
如果你是一個伸手黨,對于一個每天都在學習成長的人來說,無異于是在抹殺對方的注意力(精力)。
2.我們已不在年輕
當看到以下的招聘信息的時候你的第一感覺是什么?
本公司招聘網絡主播:年齡18-25歲;
本公司招聘營業員:年齡18-28歲;
本公司招聘文秘:年齡30歲以下。
很多時候,自己并沒有意識到自己不在年輕,更多的是周圍的事物不斷的提醒著你,原來你已不在年輕,而正是由于這些限制,令人心生畏懼,舉步維艱,因此而顯得不在年輕。
年輕是資本,這固然沒錯。
剛出學校步入社會,都有種感覺叫做“我還年輕”。參加工作的前幾年,很多人都會經歷迷茫的狀態,時間任由我們揮霍,尤其是在一個圈子里面待久了,很難感受到外面危機感的存在。
局限在某個領域,如果出去看外面世界,卻發現自己所知道的跟外面完全是兩個世界。
年齡增長會慢慢使自己變得焦慮,一是我們的周遭都在發生變化,容易產生虛榮心;二是會迫不及待地想去賺更多的錢,去過我們想要的生活;三是人的欲望永無止境,即使是到死的那一刻依舊還有欲望。
更重要的是搞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根據自己的節奏來實現自己想要的。
人都想要一個幸福的家庭,擁有一份不錯的事業和賺更多的錢,其實,更重要的是先要搞清楚自己需求。
舉個例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擇偶標準,但很少人會去真正思考這個問題。漂亮重要嗎?重要。身材好重要嗎?重要。學歷重要嗎?重要。
經過反復地去問自己“什么更重要”,看對方是不是一個能講道理的人?只要滿足了這個要求,幾乎沒有什么問題是不能解決的,只要一刀,終身幸福(Source:得到專欄.李笑來)。
再舉一個工作上的例子,公司給你升職加薪(提成)重要嗎?重要。有出國深造的機會重要嗎?重要。但是顯然有比他更重要的因素,問自己什么更重要:“同一份時間能讓自己出售很多次嗎”?如果你現在做的是這個,那就一刀切,終身受益。
大多數人只能將自己的同一份時間出售一次,也就是上一天班拿一天工資。之前看到朋友圈更新過這樣的狀態,“上學是拿錢混日子,上班是拿日子混錢”。這句話貼近了多數人的現實狀態。
如果一份工作讓你持續數年都是在忙碌的狀態下,每天讓自己累到不行,沒有時間投入到個人成長上,必須要有勇氣離開這樣的環境,做出改變。但對大多數人而言,不愿做出改變的,只是對自己的個人成長意愿不夠強烈。
永遠都是只有極少數的人是將自己的同一份時間出售很多次。
記得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一次年會上,沃倫—巴菲特說:“你能做的最重要的投資是投資自己”。很少有人的潛力和自己現實中的產出相匹配。
對于很多人來說潛力超出現實,最好的財富是你自己,你可以極大程度上變成自己想成為的人。
“未來我究竟是誰”取決于我今天做什么,過去做過什么。想清楚什么是對自己更重要的,再去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樣不僅能夠讓自己避免掉進坑里,還能順利加快步伐成長。
3.寫在最后
每天的閱讀和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就是不斷、反復的給自己“洗腦”。把錯誤的、不正確的、不清晰的觀念和認知徹底洗掉,讓自己變成另外一個新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