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職場流行左手《好好學習》,右手《刻意練習》。我把讀完左手本書后的感悟,對我有用的知識和技能分享一下,可能先看我的讀書筆記,再去看書,收獲更大。(后面再讀右手的)。
書名:好好學習
作者:成甲
讀一本書要先看它的總體結構,有什么好處呢?掃一眼總體框架,就算你不讀它,也能知道一本書講的大概是什么,總體框架就是標題黨眼中的標題。所以:
圖片發自簡書App
讀這本書,要理解成甲老師幾個最重要的概念
一、知識的定義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不管愿不愿意,都會輸入大量的內容和信息,那是不是知識呢?成甲老師的定義是
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
這點我和老師的觀點不全同,通常能稱為知識的信息也是知識,而不在于是否改變一個人的行動。
而在學習上,我完全贊同,我們要學的是能夠改變行動的知識。
二、臨界知識
成甲老師最重要的概念來了。從內容來看,本書四分之三都在講有關臨界知識的內容。
在各個領域中,能夠廣泛、更普遍地指導人們行動的重要而基本的規律(知識),就是臨界知識。
這是成甲老師從核物理學中遷移過來的一個名詞一一臨界質量。(維持或產生核反應所需要的核材料的最小質量)。
成甲老師的目標是“享受激勵、幫助別人成就感”(其實我的目標也是)。如果我們把學習知識、改變行動看作是知識核反應的話,那臨界知識就是核材料(核原料)。我們只要看一些國家拼命收集核收集(提煉)核原料,你就會明白臨界知識是多么重要。
下面這兩個也是成甲老師發明的重要概念
三、技術效率
不斷學習解決具體場景下問題的學習方式,歸類為提升技術效率。
就是說學習知識只是單純的為了解決具體問題而已,相信我們多數人都如此。
四、認知效率
在解決任務時,不僅掌握解決的辦法,還要弄明白這類問題背后的規律。這種方式歸類為提升認識效率。
我們更應追求提升認知效率。實際上,認知效率包含了技術效率。認知效率是技術效率的延展和提升。
臨界知識建立在兩個假設之上
1 復雜現象背后是簡單的規律2 世界上各個事物之間的關系,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而是彼此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也就是說學臨界知識就是找出復雜現象后面的規律,要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和方法。
三個底層方法
1 刻意練習
2 反思
3 以教為學(費曼技巧)
今天先說到這,后續會詳談下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