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24節氣的偉大和神奇,想用自己的筆,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感受記錄下每一個節氣對于我的含義和不同。
從春分,我開始了節氣之旅,這是我旅行的第二站,清明。
每當想起清明,第一個浮現在我腦海里的是什么?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的《清明》,大家耳熟能詳,這首詩帶給我什么樣的體驗?
清明,是一個經常和綿綿細雨相連的時令
清明,農歷三月初八。名稱最早起源于西漢時期,"春分后十五日,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
《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清明關鍵詞:清潔,明凈
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于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
因為清明風,吹散了空氣中的各種塵土,天空呈現一片蔚藍。因為清明雨,洗凈了空氣中漂浮的塵埃,污濁和有害顆粒,空氣中飄散著清新和潮濕的味道,清明本該和清潔、明凈密不可分。
今年清明北京沒有下雨。
了解春分節氣時,我們知道“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春分有雨到清明”。
今年北京春分基本一直陰天下雨,持續了一周左右的時間,按照俗語看,北京清明應該是個好天氣。事實上,前幾天,天氣晴好,太陽高照,正是驗證了民間的俗語,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這不,清明前的這幾天都是好天氣。
可惜今天,清明節當天,北京開始霧霾 (哈哈,這種霧霾非天力所為,皆為人為,我們人類自作孽,不可恕)
2. 清明是一個肝腸寸斷的時令
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可不止一個兩個,清明令大家肝腸寸斷,為什么?
清明節,一個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掃墓,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墓祭又稱祭掃,過去一般每年舉行春秋二祭,春祭在清明節,秋祭在重陽節,重陽祭掃祖墳已湮沒無聞。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清明此日祭祖掃墓。沿襲至今成為中華民族一個固定風俗。
據傳,清明節也和寒食節密切相關,寒食節禁火冷食和祭掃墳墓,隨著演變發展,慢慢在宋元時期,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的地位,而寒食節的相關風俗如冷食、祭掃墳墓,蹴鞠、蕩秋千等,也被清明節收歸所有。
祭祖掃墓,以恭敬、敬畏之心,緬懷先人,寄托對先祖,對親人的懷念和哀思之情。逝者已逝,對于生者,活著有時候反而更難過。動之以情,痛及深處,所以肝腸才會寸斷吧!
清明節的風俗活動
既然清明節已經承包了寒食節的風俗活動,那還是讓我們一起看看現在的清明節都有什么風俗活動
祭掃墳墓
從古流傳至今,這是最主要的活動,每年清明前后,大家又開始了一次大遷徙,回家去祭奠亡者。
踏青
又稱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四月的清明時節,春回大地,柳綠花紅,鶯歌燕舞,萬物復蘇,四處一派生機勃勃,如何能不去郊游?
踏青踏青,踏著春色和綠意而去,帶著滿足和愉悅回家。
“踏青”二字,寓意長遠,想象你如騰云駕霧一般,乘著這滿地的綠色賞花賞綠賞自然。
可不要真的將你的腳踏在青青小草上,或者折花折枝,只為自己欣賞。
每年的春游郊游,很痛心看到各種踐踏和折枝,萬物皆有靈,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請君憐惜,手下留情,不要打擾它們靜靜的生長。
放風箏
這是一個大家特別喜愛的活動,尤其是孩子,非常喜歡放風箏,奔跑著,拽著繩子,將風箏放飛,一路奔跑,通過牽扯著繩子的長短,方向的調整,將風箏緩緩送入高空。
這是一個對身體很有好處的運動,尤其是被各種電腦,IPAD,手機綁住,被頸椎病纏身的我們,需要放下手機,抬高我們的頭顱,望向藍天,奔跑,和孩子一起玩耍,體會這簡單的快樂。
植樹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前后,清明風,清明雨,都很利于樹木的成活,這時候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很多人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住下一棵樹苗,為它固土澆水,施肥除草,看著樹苗一點點慢慢長大,未來我們收獲的是一株參天大樹,為我們擋風遮雨,提供氧氣,是生的希望。
很欣喜看到很多人,無論老幼身份,利用各種機會為我們的環境改變而奔走,修復山地, 從大規模植樹種樹開始,藉由種樹,我們也重新審視人類對自然的過度利用和開發。多年后,我們希望留給子孫后代什么樣的生活環境,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思考。
祭奠亡者,是讓我們懂得去珍惜,更好的活。
痛過,哭過,哀思過,懺悔過,亡者是會接受到我們的真情和思念,如果真為了他們能夠安心地離去,相信遠在另一個世界的他們是更愿意看到我們好好的活。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祭奠過,反思過的我們,就無需效仿古人,借酒澆愁,對身體,對安全都不利。
清明清明,本該是清楚和明白的時令,明白生的意義,明白死的存在和不可抗拒,對生的意義越明了,你的心才會越“清“,才會在世間更好更明白的活。
清明,愿逝者安息,愿我們這些生者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我們生存的環境,好好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