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孩子的真面目
父母教育孩子一般用“管”這個詞。管就是掌控:我沒有讓你怎樣,你就最好別怎樣。父母往往打著“愛和保護”的幌子對孩子進行所謂的“教育”。而所有的教育都是掌控,父母對孩子的掌控源于對孩子的嫉妒。越親近的人越想掌控,越親近的人越易于掌控。
《金鎖記》中的金鎖因為自己不幸的婚姻,一直對兒子的夫妻生活懷有極大的好奇并打聽細節,對女兒的戀愛也是百般干涉。不可否認,金鎖愛自己的孩子,但又因為自己在這方面沒有滿足而嫉妒孩子:我沒有怎樣的,你也不可以怎樣。這在眾人看來她就是變態。但所有的教育也只不過是變了形的“不變態”。
在家庭教育中,總有親子之間的較量,而且這種較量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有。往往是孩子越要怎樣,父母就越阻止你怎樣。這種較量就像兩個不懂事的孩子在斗架,父母的智商也在迅速滑坡,但卻會給自己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總說孩子這樣做有悖于倫理和道德,總把自己裝扮成倫理和道德的捍衛者。其實你捍衛的只不過是你的掌控,而你的掌控暗合的是你的嫉妒。
待孩子長大,這種較量會擴大化。家長總是強烈指導孩子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孩子做了,家長就愛孩子了;孩子如果不做,家長就不愛孩子了。尤其孩子學習者這方面。而且還總拿社會道德、公序良俗來標榜,用愛的名義來粉飾。
常見的現象還有孩子結婚后,尤其是兒子結婚后,婆媳關系很難相處。這個時期也是父母掌控能力的失效期。因為不想放手,所以矛盾重重;因為嫉妒孩子有了新的生活,所以親子關系近乎土崩瓦解。
父母對孩子的掌控就如同一張無形的大網,成年后也難完全脫離。成年后的他們在做某件事時也常會在潛意識中跳出這樣的念頭:我的父母不喜歡我這樣。所以會對一些事或觀念莫名其妙的拒絕或抵觸,也常常會在做一些事時產生羞恥感,這也是源于父母的影響。如果父母生活狀況不是很好的話,孩子的社會狀況也不會太好,因為他要忠于父母的意愿,否則就是對父母的背叛。如果過上比父母好的生活,他們也會自責不已。雖然沒有哪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的不如自己,但這只是一種愿望,他們往往用自己的格局限制孩子的成長,用自己的掌控圈定孩子的成長空間,用嫉妒來念咒語:我沒有怎樣的你最好也不要怎樣。
在孩子選擇未來時,父母總是拿出“資深”的架子,建議孩子選擇他們認為心儀的。原因很簡單:這是好的。實際上也是在說:我們沒有經歷、不接受的,你最好也不要經歷和接受。表面上是為了孩子避免傷害,實際上是把孩子掌控在自己的生活視野之內。
同伴之間的嫉妒往往以競爭的形式出現,這歷來被大家接受和理解,而且這種嫉妒的影響極小;而父母對孩子的嫉妒卻穿著“為你好”的外衣,極易被大家忽略,這種影響有的人幾乎一生都擺脫不了。很多成年人的生活被深深打上父母的烙印,無知無覺的重復著父母的生活。更多人不敢大膽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因為這種生活是父母沒有經歷過的。寧可自己落魄的生活,也要忠于父母的思想。當然,也有很多家長想放手對孩子的掌控,但孩子也早已習慣于在父母的掌控籠罩生活了。
我們總是大聲疾呼做個獨立的人,但談何容易?父母的思想就是我們的天空,父母的格局就是我們的空間。我們似乎永遠也逃不出父母伸開的大手或者這雙大手投下的陰影,所以,我們就乖乖的生活在父母圈定的范圍之內。為了更舒適的生活,我們軟化這種控制,忽略這種嫉妒,一輩子顧慮父母的思想,從不去奢望有什么新的生活,因為父母嫉妒。
但有的人卻能思想獨立,或者父母格局夠大,不顧及或不用顧忌父母的嫉妒,能努力開拓自己的未來。這種人,就能獲得更好的生存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