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古話的意思是失敗中蘊含著成功的因素,失敗后仍有希望走向成功。
然而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失敗都會通向成功。因為在現實中,成功并不是失敗的積累,而是對失敗的總結與超越。
那么如何更理性地犯錯,從失敗中學習,最后取得成功呢?今天這本書將會為你揭秘。
《黑匣子思維:我們如何更理性地犯錯》的作者是馬修薩伊德,他是英國乒乓球名將,曾經憑借自學考入牛津大學攻讀政治學、哲學與經濟學,以一等成績畢業。正是這個出色的乒乓球運動員,對醫療行業和航天領域有著深入的研究,他把從這兩個高安全系數行業得到的啟示,全部總結出來,呈現在《黑匣子思維》這本書里。
什么叫做“黑匣子思維”?我們先來看兩個例子。
37歲的伊萊恩,因為鼻竇疾病要去做手術,這場手術只是一個常規手術,并沒有什么危險。然而在打麻醉的過程中,卻出現了意外,伊萊恩被推進了重癥監護室,經歷了13天的昏迷后撒手人寰。
醫生對伊萊恩家人的解釋是麻醉過程中發生了意外。
事實上這完全是一起由于醫生錯誤診斷而造成的醫療事故。
據統計,在英國的醫療行業,這種因為誤診而導致的死亡是10%。如此高的事故死亡率除了疾病的復雜性外,更重的在于整個醫療行業對于錯誤的態度。
也就是說問題不全在于失敗的結果,也在于對待失敗的態度。因為面對失敗的進取態度,是一切行業取得成功的基石。
讓我們再來看一下另一個例子。
52歲的機長馬爾伯恩駕駛著173號航班從紐約肯尼迪飛往波特蘭市,他是一個有著25年飛行經驗的老機長。飛機還有一個5000小時飛行時間的副駕駛和有11年飛行經驗的工程師。
一切都看起來完美,然而卻在準備降落的時候傳出了巨響,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機長也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么,飛機就這樣墜亡了。
這兩起事故有著相似之處,然而不同的是她們對待錯誤的態度。
面對醫療事故,醫生總是一臉痛苦的告知家屬說“我們已經盡力了”,然后這件事故就過去了。
可是航空行業卻不同,因為從失敗中學習的理念已經牢牢扎根于整個系統之中了。
所有的飛機都必須有兩個黑匣子,一個負責記錄發往機上電子系統的所有指令,另一個是駕駛艙內的聲音記錄儀。這兩個黑匣子可以幫助調查員了解事故發生之前飛行員在想什么。
正是因為航空業這種不掩蓋失敗,也不回避失敗的做法,使得航空業的事故率遠遠低于醫療行業。
這種黑匣子思維不僅僅是“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信念,更是對待失敗的反應、態度和調查。
事實上,不僅僅是航空行業,我們經濟生活的各行各業都需要有這種“黑匣子思維”,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也要有這種思維。
因為沒有對失敗的承認反思和行動,失敗是當不了成功他媽的。
那么我們具體該怎么把失敗轉化為成功呢?
一 、承認失敗,正確看待失敗
我們的生活充滿了錯誤的陷阱,想要犯錯很簡單,可是能夠承認錯誤,并且從錯誤中吸取教訓那就很難了。
“成王敗寇”,我們常常覺得失敗是一件丟臉的事情,它意味著我們能力不足,承認失敗讓我們覺得很沒面子。
事實上正是這種心理導致了我們掩蓋錯誤,不敢正視錯誤。
其實我們可以換種想法,失敗只不過是暫時的不成功而已,并不是什么丟人的大事。如果能這樣想,你就不會給自己太大壓力。
二、反思失敗的原因
從心理上接受失敗是第一步,接下來我們要回頭看一下整件事情的過程,想一想到底是哪個環節出現了錯誤,才導致現在的結果。
就像飛機里的黑匣子一下,我們可以把整個事件寫下來,然后反思是能力不足,還是時間不夠,或者其他的原因。
古人云“一日三省吾身”,堅持學習和反思才是獲得成功的條件。
面對失敗也是如此,只有不斷反思,才能找到失敗的原因,為下一次的成功做好準備。
三、采取行動
前兩個環節都是停留在思想上,思想唯有落實到行動上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根據反思的結果重新制定方針,以前的錯誤不要犯,以后的過程中該如何做,然后在下一次的實踐中不斷總結。
唯有這樣,失敗才有可能在下一次的行動中帶來成功。
與失敗化敵為友其實是一門學問,希望你也能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