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chuàng)首發(fā),文責自負。
《月亮與六便士》是毛姆的長篇經(jīng)典小說,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jīng)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突然拋妻棄子,拋棄了旁人看來優(yōu)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在生命的最后階段終于創(chuàng)作出了他夢想的作品的故事。
這本書極其著名且有爭議,因為思特里克蘭德在追逐藝術的路上,他冷漠地離開了妻兒,趕走了收留他的朋友,霸占了他的妻子,最后還在沒有離婚的情況下和塔希提島的土著女子同居。按照現(xiàn)在的道德標準,妥妥的一個渣男。
正因為我聽說了太多的情節(jié),先入為主的偏見誤導了我,導致我直接放棄了這本書。直到江雪閣伯樂推薦此書,我又看了不少好友的書評,才對這本書略有改觀。打算忍著不適,勉強一讀。
打開書的翻閱了幾章,我就知道,我真的錯了,這是一本好書,一本不容我錯過的絕世之作。請原諒我給了此書太高的贊譽,因為在我看來,這本書寫盡了一個凡人朝圣的艱辛,最終思特里克蘭德找到了他心中的“道”,成就了他自己。
每個階段的人生感悟不同,如果我早點遇到此書,我也許未必能讀懂思特里克蘭德。而現(xiàn)在,同是人到中年的我,看到他追尋夢想的勇氣時,不僅僅是感動,更是敬佩且堅定了我追求信仰之心。
原來的思特里克蘭德和我們是一樣的普通人。不過是一個庸庸無為的證券經(jīng)紀人,過著貌似美滿和幸福的生活。擁有寬敞的房子,善解人意的妻子,兒女雙全。按照世人的眼光,天堂的日子也不過如此。
只不過思特里克蘭德確實很普通,他一點兒也沒有社交的本領,他甚至沒有什么奇行怪癖,使他免于平凡庸俗之嫌。他只不過是一個忠厚老實、索然無味的普通人。他可能是一個令人起敬的社會成員,一個誠實的經(jīng)紀人,一個恪盡職責的丈夫和父親,但是在他身上你沒有任何必要浪費時間。
你看,就這樣一個人,一個平庸的好人。如果他這樣發(fā)展下去,左不過是一個外國版的方鴻漸,至多比方鴻漸能干點,起碼會賺錢。但他還沒有方鴻漸幽默,我寧愿喜歡方鴻漸。
但是思特里克蘭德不是他,方鴻漸有自己的理想,他不愿意和當時社會那些虛偽、卑鄙的人們同流合污。但他也從不曾抗爭,只是在隨波逐流中放任自己一天天地腐敗。而思特里克蘭德卻能勇敢地對這個世界說不,他放棄了自己的一切,走上了一個人朝圣的道路。
思特里克蘭德是下半生是朝圣,是求道。那么這個“道”在哪里,又怎么去找呢?佛學有個詞叫“本自具足”,出自《六祖壇經(jīng)》,意思是說沒想到自己的本性本身就是圓滿的,沒想到自己的本性原就是堅定不移的,沒想到自己的本性就能產(chǎn)生萬事萬物。
簡單地來說,就是“道”本來就存在人們的心中。只是我們的心被世俗的觀念和欲望所束縛了,讓我們找不到而已。
所以,思特里克蘭德的第一步就是擺脫世俗的束縛,離欲。當作者在巴黎的旅店看到他時,非常地驚訝。他住在一個破爛小樓里,衣著邋遢卻神態(tài)自若。他告訴作者,他來巴黎根本不是因為其他女人,而是為了畫畫。
作者驚訝極了,他想到,如果我想碰碰運氣做一件什么事的話,這是極其自然的事;但是他的青年時代早已過去了,他是一個有身份有地位的證券經(jīng)紀人,家里有一個老婆、兩個孩子。對我說來是自然的道路在他那里就成為荒謬悻理的了。但是我還是想盡量對他公道一些。
“當然了,也許會發(fā)生奇跡,你也許會成為一個大畫家。但你必須承認,這種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假如到頭來你不得不承認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你就后悔莫及了。”
你看,這就是世人的想法,明明有安穩(wěn)日子不過,你這是要干嘛?他還想勸思特里克蘭德,當畫家顯然不現(xiàn)實也不明智。
“我告訴你我必須畫畫兒。我由不了我自己。一個人要是跌進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無關緊要的,反正他得掙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他的語音里流露著一片熱誠。作者被感動了,他好象感覺到一種猛烈的力量正在思特里克蘭德身體里面奮力掙扎;這種力量非常強大,壓倒一切,仿佛違拗著他自己的意志,并把他緊緊抓在手中。
作者不理解,這是什么,只感到了一股強大的力量,其實這就是追求信仰的愿力。
信仰是思特里克蘭德這輩子活著的理由,沒有它,活著是沒有意義的。這一點在好多人看來,似乎都是不太理解的。
在大多數(shù)人的眼里,信仰只是一種知識性的點綴,與生活、工作是沒太大關系的兩種東西,就像你相信地球是圓的一樣,就算不在乎這一點,你的生活仍然可以繼續(xù)。但事實上,對真正的信仰者來說,并不是這樣的。
信仰是他們活著的原因,是他們的呼吸與生活方式,是他們一切行為的動力與準則。任何與信仰相沖突的價值觀、生活方式,都是他們絕對不會去接受的。
當思特里克蘭德的妻子想要束縛住他追求夢想的翅膀時,他毅然地離開了,放棄了舒適的生活,放棄了家人,他去要追求他的信仰。他的前半生已經(jīng)給了她們,那么下半生他要為自己而活。所以他冷漠地拒絕再回家,寧愿困苦地獨自在巴黎練習畫技。
思特里克蘭德和他的好友施特略夫相識這段是最為人們所詬病的,好友見他病重,接他回家。他竟然恩將仇報霸占了好友的妻子和畫室,甚至好友的妻子還為他自殺。我在未讀此書前,以為思特里克蘭德是藝術家的放蕩不羈,用所謂的藝術來掩蓋道德的敗壞。直到讀到了這個章節(jié),我才明白,世人都誤解了他。
他和勃朗什在一起是痛苦的,因為他需要她,那是男人對女人的一種原始的欲望。勃朗什的身體很美,她吸引了他,他需要她。然而,思特里克蘭德痛恨自己,痛恨自己被欲望所掌控。正如他所說:
我無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著我的精神。我希望將來能有一天,我會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礙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
至于勃朗什被思特里克蘭德拋棄后自殺,我只是感到悲哀。這件事情上,思特里克蘭德縱然有錯,但是把勃朗什的死因全部怪罪在他身上,未免牽強。思特里克蘭德的太太同樣被拋棄,她怎么最后混得風生水起呢?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選擇,不同的人生。
思特里克蘭德選擇的是和她們完全不同的人生,她們無法理解,只想把他牢牢地綁在身邊。而他只想自由,“有些時候我就想到一個包圍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中的小島,我可以住在島上一個幽僻的山谷里,四周都是不知名的樹木,我寂靜安閑地生活在那里。我想在那樣一個地方,我就能找到我需要的東西了。”
這個地方終于被思特里克蘭德找到了,那就是塔希提島。在這里,他終于能過一種平靜的生活,來潛心創(chuàng)作。他爆發(fā)了巨大的創(chuàng)作能力,終于找到了他心中的“道”。這個“道”讓他找到自己,呈現(xiàn)自己。
思特里克蘭德在最后的日子了,眼睛已經(jīng)瞎了。很多人都會奇怪,為什么眼睛瞎了依然能作畫。真正的作品是要用心靈去體會,用“心”去創(chuàng)作的。老子說五色使人目盲,外面紛雜的世界反而干擾道心,倒不如干脆瞎了,將心進入極致的寧靜,真正用生命去體驗這個世界萬物,才能真正理解這個世界,明白“道”的真正含義。
顯然,思特里克蘭德找到他追尋一生的東西,他在屋子里的壁畫震撼了為他看病的醫(yī)生。他的畫奇異而荒誕,好象是宇宙初創(chuàng)時的圖景——伊甸園,亞當和夏娃……我怎么知道呢?是對人體美——男性和女性的形體——的一首贊美詩,是對大自然的頌歌;人的最原始的天性赤裸裸地呈現(xiàn)在你眼前,你看到的時候不由得感到恐懼,因為你看到的是你自己。
這樣巨作,思特里克蘭德在臨終時關照,一把火燒了。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世界,也看到自己的創(chuàng)造多么美好。他也知道終有一天,世人會認可他,但是他,不屑。在驕傲和輕蔑的心情中,他又把它毀掉了。
至此,思特里克蘭德完成了他完美的一生。我佩服他,在一個人朝圣的路上,他敢于向世俗說不,不僅放棄了優(yōu)渥的生活,還坦然承受了道德的譴責。說他狠心放棄家庭,說他引誘朋友的妻子,說他背信棄義。
放下物質生活,或許能做到,但是要擺脫精神和欲望的束縛,無疑帶著靈魂撕裂般的痛苦。這種痛苦,只有當你明白,你真正追求的東西,是超越一切,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才能熬過去。
當你到達了心中的圣地時,你會發(fā)現(xiàn)你內(nèi)心世界,并不是一片晦暗的廢墟,而是一片美麗的海洋,它寧靜、深邃、安詳、平和,沒有紛爭,沒有機心,沒有造作,時常回響著一曲天地間最美的歌——生命之歌。
人到中年,人生已過一半,甚至可能一半都不到,因為人生的無常總是不期而至。我們在紛擾的世界了被各色的欲望所迷惑,我們?yōu)榱俗非蟆翱鞓贰逼S诒济?/p>
可是得到了,會快樂嗎,又或者說這個快樂能長久地保持嗎?應該是不能吧,于是我們再次追求不同的快樂,又有了新的目標,好不容易得到后發(fā)現(xiàn)這個快樂依然無法保持。我們再開始新的一輪追逐,像不像我們?nèi)松妮喕兀?/p>
那么,看了《月亮與六便士》以后,我們是不是應該停下來,想一想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方式是真正自己想要的嗎?我們?nèi)松囊饬x是什么?這個答案需要自己去找尋,而不是別人給你一個答案。
就像我,我的信仰和夢想就是用盡我的力量,寫出一點有價值的東西。這個價值也許有人欣賞,也許無人喝彩。但是對于我來說,沒有關系,我只要盡力就好了。夢想能不能實現(xiàn)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一直在尋夢的路上。
尋夢是痛苦的,黑暗中磕磕碰碰,或許泥沙碎石磨傷了身體,或許污水弄臟了身體。又或許久久不見光明而心生懈怠,疲憊涌上心頭,欲望反復地折磨令人絕望。
當我再次面臨這樣的情景時,我應該會想起思特里克蘭德吧,他就像一盞燈亮起在黑暗中,于是我又有了尋夢的力量和勇氣。也許,終究有那么一天,我也能找到我的“塔希提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