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慢》:“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每次讀這首詩,都頗有懷舊之感。不過我所懷的舊可能有些局限吧,也就是對記憶村莊里的不緊不慢的生活的回味。
我的老家是在一片大山環繞的小村莊里,那里雖說比不上北京四合院那般古舊且有文化韻律和厚重感,但確實是真屬于原生態的村落,人情美是也實打實的。“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這兩句就該是小村兒的真實寫照了。村兒里的人確實非常的熱情,更是很淳樸,所以我一直很愛并且很習慣這樣的氛圍。
和所有原生態,未改造的早年村莊一樣,那個時候的老家一直是一種古樸和純美感,在那樣的環境中,人自然而然的做什么事兒都會慢下來,也就漸漸具有了不緊不慢的性子。
那個時候,每天叫醒我們的真的是家里或者是院里的大公雞,看時辰是看太陽來估計的,要不頂多是看看掛在家里的大刻度盤鐘表,反正沒有什么急的事兒,慢悠悠地是村里的節奏。早晨,那公雞的叫聲往往是從院子的這頭傳到院子的那頭,不論誰家的公雞報曉,村里院里,沒有聽不到的。農家里不管是閑是忙,都是聽著公雞叫后各忙著各自的事兒,也是那么不緊不慢,即使是農忙時節吧,村里院里的人們見了面了還是閑話家長里短的,說上一會兒才悠悠地往坡上地里趕。村里年輕力壯的上地里干活兒,老人們則各家鄰里的轉轉,人去了別家,人家也不用你打招呼就直接喚到家里坐坐,來了的人,也不覺得自己是客,怪熟絡的,就和主人家談天說地的說個痛快。雖說不像客那么拘束,但主人家永遠也都是那么熱情,茶水煙果,有的盡都端上來,這還不夠呢!還沒到飯點兒,主人就先發話了,要留人在家里吃飯,這鄰里街坊的幾步路之遙,但主人家仿佛永遠是在招待遠客那般。飯后,他們要往往好生談談有意思的事兒,或是湊上幾個人呢打上幾局麻將或者大大牌,大家伙兒一同樂一樂再散開,主人家和來者反正都是高興的。
村子里,最好玩的純屬小孩子了!孩子也多,大多都是同年的,要么也就相差一兩歲,上學的也就是一二年級。放完學,就經常三五成群的約在一起到林子里掏掏鳥蛋兒啊,夏天的時候,還逮逮知了。不過通常可以久玩的游戲還是滾滾鐵環,跳跳繩兒,跳房,投飛鏢或者是抓石子兒.....,總之玩的東西特別多,男孩兒女孩都玩,村里孩子的天性都是野的。大人們偶爾在旁邊看孩子們玩的歡,也會不自覺地跟著說說笑笑,大人們的和著小孩子各種不同的笑聲傳遍整個村子院落。
村子里的生活慢而充滿味道,過年過節,村里總是按著老規矩整上很多的美味佳肴,那飯肴味兒飄的到處倒是。炸糯米餅兒,炸麻葉兒,炸炒米,各種煎餅.....香味兒四處飄散,聞著特別的香,每個人一聞就都在到準時誰家又在炸什么了。除了每個節氣都會有的美味兒食物,端午時節,更是多了煮大蒜,中秋節自然少不了月餅和桂花糕。村里的每個節日都是那么神圣,那么重要,都過得那么隆重,禮節未少過,準備的東西都是平日里最好的,那是多么的豐盛啊!村里的慢悠悠的氣質,連在食物上都是如此。蒸東西慢悠悠地蒸,煮東西,也喜歡小火慢燉,做美味兒事物,老早就開始籌備材料,做的時候不急不躁,一切都慢慢兒來。豆腐乳,伏醬和干醬,腌咸菜,釀米酒......總之都是在時間的清熬慢燉中出來的。
村子里的郵件和消息的傳遞也是慢悠悠的,遠處在外的人,想家了,家放心地托郵局寄回家信,沒有誰擔心信會到不了家人手上,更別說有什么話還怕別人瞧見。等信的人,也只是慢慢的等著,也不急,因為在等信的過程中,有著期盼,這是多么美好啊!送信人來了,村人家熱情地款待他,什么酒肉啊都往上端,送信人這一路的風塵與舟車勞頓的苦味兒都被主人家的一聲聲兄弟和這番熱情全趕跑了。
村里的日子靜靜地過,卻又是是充滿歡樂和熱鬧事兒。年節里,舞船燈的家家戶戶的討彩頭,主人家總是盼著年年都來,來了,無論多少次,都是大事兒,熱熱鬧鬧的辦宴席,呼朋喚友,器具賞樂。秋季豐收了,又是大事兒,樂呵呵兒的邊準備收成,邊提前跟誰誰誰說好哪天慶祝這好收成,請到家里來呀!果子紅透了,沉甸甸的壓在枝頭,像似彎腰的稻穗兒,果子收了,坡地里又人來人往,蘿蘿筐筐也隨著一起,運得滿滿的糧食回來。人們的臉上樂的開了花,豌豆角似的嘴巴隨處可見,大家都高興。
天也藍,風也清,村莊的生活也美,“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就是慢悠悠的村莊,滾燙的熱情,還有樂而純凈的心。村莊慢的有條不紊,慢的讓人牽腸掛肚,慢的在記憶里聚成內心里永遠明亮的月色,抬首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