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懂得部分儲備金制度的歷史和其金融意義就無法理解過去200多年的貨幣和金融本質,同樣如果你不懂抵押回購創造影子貨幣,那么你就不可能看透現代金融市場的本質。
最早的貨幣本位制是金本位或者是銀本位,在最早的金本位時代的歐洲,隨著財富的增加和貿易的繁榮,使用金幣交易越來越不便,于是最早的銀行家們提供純粹的金幣存放業務,當儲戶把金幣交給銀行時,銀行提供給用戶相應的銀行券,這個背后抵押物是黃金的銀行券逐漸成為社會交易的媒介,被稱為貨幣。此時的銀行處于完全儲備之下,即每一張銀行券對應著一定數量的黃金,儲戶可以隨時憑借著銀行券來兌換等值的黃金,否則就是欺詐,銀行的主要收入是儲戶繳納的一定數量的保管費,久而久之,銀行家們發現很少有儲戶來提取金幣,與其看著這些黃金在倉庫睡大覺,不如開拓新的業務告訴人們可以來銀行借錢,只要在規定內償還本息即可,于是當有人來借貸的時候,銀行家就用增發銀行券的方式來放貸,坐收利息,只要增發的不過分,一般不會引發儲戶的懷疑。這2種業務卻有著本質性的差別,第一種是純粹的存放,對應的銀行券是事實存在,第二種業務則代表著儲戶在一段時間內喪失了對黃金的所有權,只有當收回投資以后,儲戶才能重新獲得所有權,代表著欠條加許諾,銀行券的發行量大于黃金的擁有量,是部分儲備。
全額儲備的銀行券真實的代表著人們進行財富創造的勞動果實,不具備通貨膨脹的傾向,比如在金本位的全額儲備下,比如一開始我10元能夠買到一個面包,過個10年我還是能夠買到一個面包,貨幣的本質不是交易媒介,而是我創造了財富或者提供了服務,社會給了我一張憑證,我用這張憑證可以等價的交換到別人的勞動果實和服務。而部分儲備則代表著欠條加許諾,也就是某個人的債務,天生具有通貨膨脹的風險,在這種貨幣制度下,一開始我10元能夠買一個面包,過了10年,10元只能買到面包渣了,相當于社會欺詐了我,我辛辛苦苦創造的勞動果實,社會財富在無形中被人拿走了。
1848年的弗雷對希爾及其他人案件就是全額儲備與部分儲備之爭的轉折點,英美法體系最終宣判銀行家擁有對儲戶存放金幣的處理權,也就意味著儲戶的個人財產失去了法律的保護,奠定了部分儲備金制度的壟斷地位,銀行家獲得大勝。
在金本位體制下,抵押創造品只能是黃金,那么這樣就極大的壓制了銀行家的利潤空間,接著金匯兌制度和外匯儲備的概念登上了歷史舞臺。
1923年,德國遭遇到嚴重的通貨膨脹,當時的德國貨幣委員會主席沙赫特的當務之急就是遏制超級通貨膨脹,穩定德國馬克的幣值,雖然用地租馬克暫時緩解了馬克的信心,卻絕非長久之計,要想翻盤,只能用黃金這一硬資產來充當馬克的信用基準,但是,德國最缺的就是黃金。這時,英格蘭銀行行長諾曼和他經過協商,決定以英鎊為基準,發行德國馬克,在今天外匯儲備可以作為各國央行的基準發行本國貨幣已經是人盡皆知的常識了,但是在當時的金本位條件下,只能以黃金作為基準來發行貨幣,諾曼的金融創新在當時是絕對的匪夷所思。由于一戰以后英國財政被戰爭拖垮,黃金儲備大量流失到了美國,如果不扭轉這一局面,大英帝國辛辛苦苦創造的日不落帝國的殖民貿易體系最終將瓦解,諾曼的唯一出路就是將英鎊當做黃金來對待,并且說服和強迫各國接受這一觀點,在各國央行的資產儲備中再加上英鎊,并且向大家保證,如果需要隨時可以將英鎊兌換成黃金,這就好比,水變油的歪理邪說,最終在1923年的熱那亞會議上,各國達成共識,為了節約黃金,可以以外匯來抵押創造本國貨幣,外匯儲備的概念在世界貨幣史上粉墨登場了。
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全世界一起進入了信用貨幣的時代,從此,各國央行終于可以擺脫黃金這一剛性制約,理論上說可以隨便印錢。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鈔票背后的抵押資產也從黃金這一硬通貨變成了某人的債務或者是純粹的政府信用。
從最早的金本位下的全額儲備,到金本位下的部分儲備,再到金匯兌本位制,最終1971年美國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各種央行就像脫韁的野馬開始瘋狂的超發貨幣。這一過程其實就是最初銀行以黃金這一人人都有信心的資產硬通貨作為抵押創造貨幣,一直到1971年銀行以政府信用來抵押創造貨幣。
那么部分儲備金制度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比方說,小李來到銀行存了100元,銀行交給他一張憑證,接著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就變成了資產下是100,負債與權益下也是100,小李也就獲得了隨時來到銀行提取現金的權利。接著,小張來到銀行,借貸90元,銀行經過反復核對調查決定放貸,于是小張拿著90元高高興興的走了,這時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變成了什么呢,資產下190,負債與權益也是190。一般人如果沒有不懂會計和金融學這一套一定會認為資產和負債都應該變成10,怎么會變成190呢?對,這就是金融制度的魔力,可以無中生有創造出貨幣,銀行把小張這90元看做是資產,什么是資產,能夠產生現金流的就是資產。小張在社會上無論怎么花錢,這90元都會流入其他銀行,從而產生90元的儲蓄,而銀行則可以放貸其中的81元,以此類推,最終100元的現金,卻創造出了將近1000元的貨幣供應量。沒錯,這就是部分儲備金制度的玩法,他以100元現金為抵押,創造出了1000元的貨幣供應量。抵押創造是部分儲備金制度的核心,換句話說,以信心為抵押來創造貨幣是現代金融的核心概念。
在論述抵押回購市場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美元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首先,美國聯邦政府沒有貨幣發行權,貨幣金融學教科書上西方中央銀行獨立性的實質也就是剝奪政府的貨幣發行權,那么聯邦政府要花錢怎么辦呢,當然一部分是依靠稅收,但是相當大的部分是依靠發行國債。第一步國會批準政府預算,開始發行各種類型的國債,財政部先把國債放到市場上公開拍賣,賣給民眾,債券市場一級交易商或者外國政府,最后把剩下的國債全部賣給美聯儲,美聯儲照單全收。由于美國政府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政府,他的信用大家都有信心,國債的實質就是政府以人民未來的稅收為抵押來換取現金。美聯儲印刷美元把剩下的國債全部買了下來,說是買下來,其實美聯儲只要開動印鈔機印錢就好了,在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上,國債的資產與貨幣的負債兩項完全相等,就是這一空手套白狼的過程,美聯儲不花任何代價獲得了未來人民的稅收,美國政府有了錢花,卻欠下了巨額的利息,人民的稅收莫名其妙的抵押給了私有化的美聯儲。美元背后的抵押品從黃金變成國債以后,美元的發行量越大,美國聯邦政府所欠的債務也就越大,人民的債務利息也就越重,而且世世代代無法還清,還清了債務也就等于摧毀了貨幣,所以西方國家的債務是永遠都不可能還清。當聯邦政府拿到現金開始花錢的時候,貨幣開始涌現經濟體,涌現商業銀行,再通過部分儲備金制度放大,原來1美元的國債,創造了10美元的貨幣流通量,這就是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
如果是一個大叔大媽購買國債,那么他們只能把國債存著等著到期拿利息,金融機構和對沖基金們可不會那么傻,把大量的國債爛在手里,他們會玩一種叫做債券抵押回購的游戲。金融機構可以以國債為抵押,向有閑散資金的人借錢,并且承諾一段時間以后以更高的價格贖回國債,這個差價就是回購利率,由于國債具有國家信用,在市場中容易變現,而且有國債抵押,借的錢時間又不長,資金靈活,收益也高,于是很多人愿意做這個生意。具體這些金融機構是如何玩這個游戲的呢,比方說,一家金融機構用100元現金買一個100元國債,抵押給別人獲得80元現金,再用80元現金買80元國債,抵押出去獲得60元,再用60元買國債抵押出去獲得40元現金,再買40元國債,抵押出去獲得20元現金,最后我用100元現金控制了100+80+60+40+20=300元的國債,再把300元國債賣掉,其中,我要還錢是85+65+45+25=220元錢,賺了80元。也就是說我用100元的現金,最終控制了300元的資產,杠桿越大,風險越大,但是我賺的錢也就越多。在回購市場中,國債起到了類似于部分儲備金制度中基礎貨幣的作用,銀行的儲蓄負債抵押創造出的銀行貨幣可以用于在市場上支付商品和服務,而回購市場中的回購負債則可以用于購買資產,擴大自己的資產負債表獲得更大的利益,當然也可能是讓自己完蛋得更快。在每一次轉抵押過程中,由于不斷的打折損耗,貨幣創造能力逐步遞減,抵押資產的打折率相當于準備金率,傳統銀行依靠部分準備金率來創造力貨幣購買商品和服務,而影子銀行則用部分抵押資產來創造影子貨幣。在剛才那個轉抵押過程中,80,60,40,20就是影子貨幣,影子貨幣做了抵押品被創造了出來,在金融市場中變為提現的影子貨幣,然后又去買入金融產品,轉化為了資產背后的負債屬性的影子貨幣價值。
如果在一篇分析世界金融形勢的文章中,你沒有發現回購市場,回購利率,抵押折損,轉抵押,影子銀行等詞匯,你就可以右上角點X了,因為這篇文章沒有抓住問題的要害,所以根本不可能正確得分析當下的金融形勢。在美國,影子貨幣的供應量已經達到了傳統M2的三倍以上不理解影子貨幣就無法理解貨幣創造的原理,就無法理解金融資產的定價,更無法理解全球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