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作為一種純粹的戰略性效率工具,保留其鼓舞人心的勇于挑戰的特質,避免與薪酬掛鉤所帶來的的行為扭曲。這種保持過程敏捷與結果追求之間恰當平衡的觀點,才是核心。
(1)OKR不是績效工具
①OKR的最大特點就是“目標要有挑戰有野心”
②而績效考核工具是要與考核分數和績效獎金掛鉤的,就不會設有很高挑戰性的目標
③OKR更聚焦,把精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
④OKR是公開透明的,激發員工的自覺性,讓員工獲得相互認同
⑤OKR打分不是越高越好,與獎金分配脫鉤可以讓結果評分更加客觀和公正
(2)OKR與績效考核的理念不同:2006年,索尼公司前常務董事土井利忠(筆名天外伺朗)發表了一篇名為《績效主義毀了索尼》的文章,在這篇文章里他指出,索尼引入美國式的績主義,扼殺了企業的創新精神,最終導致索尼在數字時代的失敗。
①索尼的衰落,是績效管理導致的結果,還是決策層戰略安排的失誤?
②互聯網公司的成功,是去KPI的勝利,還是新的績效目標管理的結果?
③索尼的高管“不愿意投資風險大但是對未來很重要的技術和產品”,是績效目標造成的,還是組織模式落后造成的?
(3)績效考核在國內應用的不同模式(應用程度由淺入深)
A.根本沒做,就是在年底搞一次360度評分。
B.針對銷售人員進行了績效考核,以KPI業績指標為考核,實行銷售業績提成。
C.用BSC的思想結合KPI指標進行考核,考核到部門,也就是組織績效考核不到個人。
D.用KPI結合個人行為考核到員工(以華為的PBC為代表)。
1)個人目標承諾:個人業務目標承諾、個人重點關注的項目、年度組織建設與管理改進目標
2)人員管理目標承諾:適用于管理者,如人才培養、人才引入、知識共享、知識建設等
3)個人能力提高目標:如考托業(學英語)等
(4)OKR與KPI在實踐中的沖突
①如果都做有挑戰性的目標,基礎工作誰來盯:OKR是追求有挑戰性的目標,而KPI仍可以用來考核那些基礎的、日常的、流程化的工作,兩者相結合更符合當前國情。
②績效是強制性的,OKR是自動自發的
1)績效的強制性主要體現在績效結果的強制正態分部的“活力曲線”上(也就是俗稱的末位淘汰制度),相對應的,KPI的資源配置采用非對稱動機原則,就是把資源配置在關鍵成功要素上,通過KPI來牽引組織資源,牽引優秀的人才,牽引員工努力的方向。
2)但是OKR更強調員工的自我驅動,采用的是對稱動機資源配置原則,根據客戶的需求來配置資源,根據企業的戰略發展階段來配置資源,根據目標的進程來配置資源,因此它的資源配置是不確定的、是動態調整的。
③如何防止員工只做績效考核的工作:績效考核的工作不是公司的全部工作,很可能只是因為不能量化而沒有被納入考核指標,因此在績效考核的推進中,布置的各項工作要作為績效考核的補充,一并納入到工作中,才能確保各項工作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