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歐某人的世界觀
看到作戰二字,想到的是什么?作戰我們理解的是個動詞,所謂作戰,自然是敵我雙方直接發生對抗的階段,這個是我們從字面意思上理解的作戰。
孫子兵法這第二篇講的作戰,當然不是上面這種意思,孫武在第二篇講的作戰實質上,是講怎么做物質儲備,更確切的說是兵員、糧草方面的作戰準備。這個準備包括兩方面,一個是作戰前,要怎么準備兵員、糧草物資,以及在作戰過程中,要怎么補給兵員、糧草物資。
第一篇講的是對用兵作戰的認識和籌算謀劃,到了第二篇是要準備作戰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包括,兵力、糧草、作戰物資等各個方面,這種邏輯順序是非常清晰的,在孫子兵法的前六篇,應該注意這種先后邏輯順序。我們老是講邏輯、講思維,人的邏輯、思維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慢慢培養出來的,需要訓練,讀書也好、人生閱歷也罷,關鍵是要用心去體會。不要割裂開來看這個世界,所有的東西都是有邏輯順序的。
孫子兵法為什么能夠成為經典,原因就是在于這么幾個方面,一個是字數少,但是理論非常經典,而且具有普世通用性,揭示的既是用兵作戰的理論,但同時也是高層次的哲學,當然還有它語言上的優美性。
孫子兵法這第二篇作戰篇,其實說的內容非常簡單,那就是用兵打仗是一個拼消耗的事情,用現代話來說是件成本極其大的事情,要在有限的成本下去打贏戰爭,那就必須認真的準備。必須要控制成本,花最小的代價去獲得戰爭的勝利,策略就兩條,一個是要追求速戰速決,時間越長耗費越大,變數也越大,二個是前期自己準備好必要的作戰要素,但最為關鍵的是要能夠做到以戰養戰。
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脫離了速度,也就是時效性,要想獲勝難度是很大的,也不是沒有獲勝的可能性,但一個是自己消耗過大,二個是變數太多。關于這一點,其實是很不好理解的,用兵打仗是消耗巨大的事情,自然是能夠理解的,比如用兵打仗你得有人、有作戰物資,而且這種耗費十分巨大,但是我們最終的目標是為了取得勝利呢?還是要取得代價最小情況下的勝利呢?
讀完作戰篇,會讓人感覺孫武前面幾段全是在講,用兵打仗消耗大,消耗大就要想辦法減少消耗,減少消耗無非是速戰和以戰養戰,可是速戰和以戰養戰跟最后的勝利有什么關系呢?
以戰養戰可理解度還是要簡單些,敵我雙方對壘的情況下,特別是僵持不下的情況下,我能夠以戰養戰,那么自己的成本花費就變小了,自然而然的這仗就有了持續的物質條件,打起來也就更有了底氣。
但是有了底氣的目的是為了什么呢?不就是為了能夠跟對方死磕到底么,等待時間的變化,看誰出現破綻,所謂防守反擊就是這個道理。前期大家都是相互試探,摸清對方底細,然后采取恰當的策略,但是所有的策略都會有時間點的限制,這個自然不完全是由人所控制的,那是外在的東西,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但是未必就能夠完全改變時間點。
你必須像個狩獵人,等待時機,時機到了,那么這個時候就是需要速度了,但是按照孫子兵法的意思。用兵打仗的邏輯要減小消耗,那就得兵貴速。
這個邏輯就有些亂了,我們得好好來捋一捋。孫武認為用兵打仗是一件耗費巨大的事情,你得準備兵員、作戰物資,用兵十萬,那是日費千金的事情。這個時候你得有什么樣的認識,首先你得認識到用兵打仗是消耗巨大的事情,那么該怎么做呢?那就得想辦法減少消耗,畢竟咱們的物資都是有限的,現代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內容是啥?就是在有限的資源下,產出最大的效益。要想減少物資消耗,那就得兵貴神速,久了你耗不起。可是用兵打仗必然存在時間節點限制的問題,時間點沒有到,你兵貴神速,那是要出事情的,那就是盲動,是要輸掉戰爭的。那怎么辦呢?好辦,前期從自己方面準備作戰物資,但是在作戰的過程中,咱得想辦法補給,這個補給從自己方面持續補給自然是很重要的,但關鍵的還是要從戰爭中的對方身上想辦法補給,也就是以戰養戰。
以戰養戰,何其難呀,電視劇里面八路軍最擅長這套了,教科書里日本鬼子也是搞什么以戰養戰。道理大家都懂,可是怎么做,這個問題就比較復雜了。孫武在書里面寫的是它那個時候的事情,你得獎罰分明,設立激勵機制,讓自己的士兵有這樣的意識,去戰爭中奪取物資,甚至是兵員,如此才能勝敵而益強。
哦!原來是要勝敵而益強!這就是孫武的思維高度,也是他作戰篇真正的邏輯起點,他要的不僅僅是勝利,而是取得了勝利,自己還得能夠變強大了,如果打贏了反而自己還被削弱了,那有什么用?
好,那么我們從這個勝敵而益強的思維邏輯出發,來推導一遍孫子兵法這個作戰篇。首先,我們對于用兵打仗這件事情的要求是,勝敵而益強,而不僅僅是一場戰爭的勝利,孫武的這個邏輯起點也是非常好理解的。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特別是孫武所在的春秋五霸時代,周天子已經暗弱,諸侯幾乎天天在打仗,那么一場戰爭的勝負雖然影響很大,但是一系列戰爭的影響才是真正決定一個國家命運走向的關鍵。也就是說,在那個時代,不僅要對一次戰爭認真謹慎,還得考慮到之后可能的戰爭,就是戰爭不是一次就結束,打完了就天下太平的,你必須考慮未來。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那就自然而然的要想到一點,打完一次戰爭,自己必須是變強大了,否則毫無意義。因為戰爭,隨時還會再發生,一旦你變弱了,那么別的諸侯國可能就要打來了,這樣的情況下,更危險。
邏輯起點是要勝敵而益強,可是戰爭有它的客觀必然性,那就是用兵打仗是消耗巨大的事情,所謂消耗必然而然是在消耗自己的實力,也就是一件讓自己變弱的事情,為了要勝敵而益強,那就必須想辦法減少消耗,盡快的取得勝利,于是邏輯就通暢了。戰爭是消耗巨大的事情,是一種消耗實力的事情,戰爭不是一次就天下太平了的,打一場還會有下一場,這個時候用兵打仗的目的不僅僅是勝利,而是勝敵而益強。
要勝敵而益強,那就要想到兩個方面,一個是打贏眼前的戰爭,這個是最直接影響勝敵而益強的事情,二個就是要減小消耗。要打贏眼前的戰爭,孫武開出的方子在13章里,要減小消耗,孫武開出的方子是兵貴速,怎么個速法,這個在計篇里其實只提到了認識層面的東西,就是你得認識到,要想減小消耗,你就得兵貴速,至于怎么個速法,那些戰術戰法,也是藏在了13篇里面。同時要減小消耗,還得以戰養戰。
于是,這作戰篇的邏輯,總算是搞明白了。先要提高戰略層次,勝敵而益強,其次要認識到戰爭的巨大消耗性,巨大消耗也是削弱實力的一部分,減小消耗才能夠勝敵而益強,要減小消耗,一個要兵貴速也就是速戰,一個是要以戰養戰。
這就完了么?孫武在這章后面提出了,兵貴勝,不貴久的話,這六個字,又讓人犯迷糊了。前面不是說要速戰和以戰養戰么?追求勝敵而益強么?怎么現在說的是兵貴勝呢?這個其實是沒有邏輯沖突的,這里所謂的兵貴勝,指的就是勝敵而益強的勝,而不是單純的勝利。孫武在前面已經把他認為的勝定義了,所以到了最后,直接說的是兵貴勝了。
道理就是這么個道理,要理解孫武這樣的人,是非常耗費腦力的,特別是你要試圖去理解它的邏輯,不花點心思,還真是不好把握的。他寫文章,其實是很有邏輯性的,但是他不是一步步來推導的,而是該正則正,該奇就奇。所以啊,讀孫武的書得細心。
從思維體系的角度而言,先有意識高度,才會有高層次的指導思想,然后才會有高明的戰略戰術。理解孫子兵法,就要先理解孫武的意識高度,然后再去理解他的具體戰略戰術。
這是單單的理解作戰篇,我們還得再來推導一遍,為什么在計篇之后就是作戰篇,為什么不是謀攻篇呢?這個其實是很好理解的,籌算謀劃完,大的戰略戰術基本定了后,該干的事情是什么?當然是準備作戰的兵員物資了,這作戰篇不是講兩軍之間對壘的事情,而是在講后來那句非常有名的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話很好的解釋了,為什么計篇之后是作戰篇了。
我對于孫子兵法這十三篇,一直有一個觀點,那就是前面的六章,甚至可以算到第七章,它是一步步的來講解用兵打仗這件事情的,這個是一種邏輯順序,我們得這樣去一步步的去推導,這前面的六章、七章,是用兵打仗最核心的思維體系,必須搞明白它的邏輯順序。當然在實戰中,你得這樣子去思考,具體的戰術你就得靈活運用了,戰場的形勢千變萬化,但是大到戰略,小到戰術思維,都逃不脫孫子兵法這本書的。
什么事情都有個套路,你得先掌握套路,形成基本的思維體系,然后就是遇著事情隨機應變了,也就是岳飛說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我們要學的是孫子兵法的用兵思維,不能把它當成戰略戰術的教科書?前面也有過分析,思維才是活的,教科書是死的,我們要學習的是用兵的思維,而不是把它變成條條框框。這個道理是非常明白的,我們讀所有的書、接受任何的訓練,都是在培養我們的思維體系,再遇具體事情時,這套思維體系會自動啟用,你務必在讀書、訓練階段把那些思維體系消化吸收了,這樣它們才能自動啟用,不然你接受教育、訓練毫無意義,等遇到事情了,你就還是用原來的思維體系,或者你記得個大概,腦海里不斷地搜索具體的金科玉律,這樣的狀況是對付不了事情的。
講完了計篇的邏輯,也該講講計篇里面提到的一些具體的屬于那個時代的事情。就是在孫武那個時代,作戰的物資包括人、車、內外費用等等,這些物資來源于哪里?自然而然是來源于老百姓那里,這是最終的來源,所謂國庫那還不是老百姓繳納的東西。而一個國家是由什么構成的,土地自然是一方面,土地上的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甚至一個國家之所以為一個國家,更重要的是因為人。
那么這個時候,我們還得來想一個問題,所謂消耗是可以削弱實力的,倒底是從哪些方面削弱實力的?毫無疑問,是從人上來削弱的,打仗消耗大,其實是老百姓消耗大,國庫消耗大,那最后也還是老百姓消耗大。士兵大部分是老百姓,大部分王公貴族只會吃喝玩樂,國家危難之際,必然而然得用下層人民的血肉之軀來換太平的,這個邏輯在21世紀之前都通用,現在這個世紀,我不發表看法。
所以,你打仗消耗越大,那么就等同于損壞老百姓的生存條件,人都去打仗了,死了殘了,兵員補給也就跟不上了,地也沒人種了,地沒人種了打仗的兵員、物資條件也就跟不上了,所以打仗消耗實力,不僅僅是消耗軍隊的實力,而是消耗國家的實力、老百姓的生存空間。
所以啊,從這個角度來說,真正懂得用兵打仗的將軍,那真是國家安危之主,老百姓命運的掌控者。這個認識,在計篇里面孫武就提到過的,也就是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這句話。所以政治高度,是孫子兵法的邏輯起點,怎么樣讓國家強大,老百姓有生存空間,這是孫武考慮的東西,它從這個點出發,然后制定戰略和戰術。
一定要搞明白,孫子兵法這種對戰爭高層次的認識點,沒有理解到這個點,看孫子兵法是掌握不了它的精髓的,這是孫子兵法的道。我們要學的就是它的道、思維體系、認識體系、哲學體系,而不僅僅是那些戰略戰術體系。
要不然,我們就會推導不了這作戰篇的邏輯的,為什么兵貴速呢?用兵打仗就如同狩獵,狩獵這件事情得需要時間點的,時候未到,你出動無異于打草驚蛇,只會暴露自己,并且讓獵物逃走。不理解孫子兵法的思維體系、認識體系、哲學體系,你就理解不了這個兵貴速的邏輯,這里的兵貴速是一種戰略層次的速,而不是狩獵時那種瞬間發動的戰術層次的速,戰術層次的速,孫子兵法在后面的章節會提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