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歐某人的世界觀。
有謀略的人是值得尊敬的,特別是那些站得高、看得遠的人,站得高、看得遠,才會在紛繁復雜的局勢中,永遠四兩撥千斤,危而不亂,居安思危。司馬法里說過一句話,雖然不是直接說這件事情的,但是邏輯是一樣的,好戰(zhàn)必亡,忘戰(zhàn)必危。
從計篇讀到作戰(zhàn)篇,從作戰(zhàn)篇讀到謀攻篇,在這次重讀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觸是,孫武就是一個立意高遠的人,他的思維境界非常高,不是普通的將領或者軍事家可以企及的高度。甚至給我的感覺是,孫武一直在描繪一種可能脫離實際的愿景,這種愿景在我看來,要在實戰(zhàn)中實現(xiàn),似乎是太難了。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歷史上有很多孫武的徒子徒孫們是實現(xiàn)過的,孫武本身按照史記的記載也是實現(xiàn)過的,還有他的后代孫臏,后面的人也有很多。我想,這就是我們普通人要讀圣賢書的目的,我們自己認為的高度,可能僅僅是別人思維里非常低的一個刻度,我們需要從圣賢那里獲得更高的思維境界。夜郎為什么自大?不就是不知道外面世界有多大嗎?我們?nèi)粘=佑|的不過是些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事情,很難遇到一個真正有思想的人的,所以要讀書、讀好書、讀圣賢的書。
那么,下面開始討論這謀攻篇。
什么是謀攻篇?要先說明的是,古人寫書是沒有章節(jié)題目的,大部分都是,比如道德經(jīng),比如論語,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章節(jié)標題,都是后人為了閱讀的方便才加上去的。孫子兵法我要是沒有記錯的話,也是這樣子的。所以,可能在孫武自己的思維里,計篇可能叫算篇,作戰(zhàn)篇可能叫備戰(zhàn)篇,謀攻篇可能又叫全勝篇,這些都是有可能的。我們后人,給他起章節(jié)名字,都是按照我們自己的理解,以為這是最接近他的篇章內(nèi)容的標題而已。
所謂謀攻,就是謀劃怎么去攻打敵人,這里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是沒有大問題的。我們要關心的不是辭句考究,而是順著孫武的思維邏輯去學習他的高度,并將這種思考方式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這才是最關鍵的。
那么,要怎么去謀攻呢?我們還是先按照謀攻篇的原文來復述一遍。
孫武開篇說到,全國為上,破國次之這一段,在初中讀的時候,我是不能理解的,特別是這段后面總結(jié)的那句,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當時就覺得,這是不是太不現(xiàn)實了,看三國演義里面,能贏一次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何況是百戰(zhàn)百勝?整部三國演義里面,就沒有人可以百戰(zhàn)百勝,曹操厲害還有赤壁之敗了,諸葛亮再像個妖怪,也會有用錯人的時候,最后還不是被拖死在北伐之中。
全這個字眼實在是太苛刻了,我現(xiàn)在來讀也還是一樣的感覺,孫武這么提,其實跟前面第二篇作戰(zhàn)篇的本質(zhì)邏輯是一樣的,那就是要勝敵而益強,但是標準似乎又變高了。因為孫武說道,百戰(zhàn)百勝是不夠的,必須追求更高的境界,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這才是真正的全勝思想。可以說,從作戰(zhàn)篇的勝敵而益強的境界,到了謀攻篇的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或者說必以全爭于天下的全勝思想,孫武對于用兵打仗勝利的態(tài)度,到了一個再也不能前進的高度了。假如還有比全勝還高的勝利標準,我怕是沒有的了。因為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想想就覺得太難了,這只能算作一種愿景了,對于大部分人的理解力來說。
那么要達到不戰(zhàn)而屈人兵的全勝境界,該怎么去謀攻呢?孫武提出了四種策略,這就是上中下以及下下四策。我們看三國演義里面,經(jīng)常有某個軍師給某個主公提上策、中策、下策,我覺得這種提法的起源一定是來自于孫子兵法的。羅貫中同志,要寫出三國演義來,對于孫子兵法必然是非常熟悉的。
孫武說的四策是哪四策呢?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這里面如果去翻譯這個伐字的意思,它有攻打的意思。不過我一向認為,讀古人的書不能太對文字較真,而應該依賴自己的直覺,或者說常識,不要試圖去呆板機械的翻譯古文,那是語文考試和老學究們該干的事情,我們要做的是深入古文的思想,不是通過字面意思,當然這是起始點,但真正的路徑是通過字,然后連接我們的內(nèi)心與古代圣賢的內(nèi)心,我們要對這種路徑充滿信心。
因此,可以簡單點的來說,這四種策略就是,最好的是攻破敵人的謀略,次一點的是攻破敵人的外交,再次一點的是攻破敵人的軍隊,最下的就是直接去攻城了。也可以這么說的,就是四種策略由好到壞的是,用謀略、用外交手段、用兵、攻城,兩種解釋我覺得都對。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孫武在這里說的上中下策略,跟三國演義里那些軍師提出的策略有些相同點,又有些不同點。孫武這里的策略出發(fā)邏輯,是一種策略境界的不同,三國演義里是就具體軍事策略的分析,當然最終二者都是一個目標,那就是如何實現(xiàn)己方的勝利,孫武是要全勝,三國演義里那些軍師們也是差不多的思維。
伐謀需要長時間的腦力運動,你需要各種各樣的情報,然后對這些情報做出準確無誤的判斷,知道敵人在謀劃什么,你才能伐謀,不然你就是去伐自己以為敵人在謀劃的謀,那說到底還是伐自己的謀,自己左手跟右手打架,無異于自欺欺人。伐謀,是最高的謀略境界,也是最難的卻也是最有意思的境界,影視劇里常有這樣的場景出現(xiàn),高手過招,哪還需要抽出刀來,直接閉上眼睛,腦海里戰(zhàn)斗一番就知道了,比如張藝謀同志的電影《英雄》,就用到了這種邏輯。
伐交,其實也是伐謀的一種,因為你要去破壞敵人的外交關系,你本質(zhì)上也還是要用謀略的,想對策的。伐交在孫武那個時代是很實用的東西,后來的蘇秦張儀就是這方面的典范。從這個伐交聯(lián)想下我們現(xiàn)實的人生,其實也是大有用處的,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其實就跟孫武那個時代如何處理外交關系是一個道理的。每個人其實都是一個小王國,都需要認真對待的。
伐兵,是我們最常見到的層面,也是最容易想到的層面,三國演義里放眼望去,主要還是以伐兵為主,無論你前面鋪墊了多少東西,最終咱還是得真刀子真槍的干一場,不然我憑什么服你?伐兵同樣也是需要伐謀的,不是真叫你傻啦吧唧的,帶一堆人就往敵人火坑里沖,那樣是不行的。
其下攻城,攻城是萬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但也是不得不為之的事情,敵人守在高高的城墻里,你只能靠血肉之軀和一點點護具,拼命的往上攻,這種慘烈是不言而喻的,也是犧牲最多的,犧牲最多也就大大的與勝敵而益強、全勝思想相違背了。
讀完這四種策略,我們發(fā)現(xiàn)其實只有一種策略的,那就是伐謀,剩下三種不過是場景,或者叫客觀條件。比如我們面對的形勢就是非要攻城不可,這個時候不是按照書本上說的,最次的是攻城,那就放棄不攻城,而是要仔細想想攻城的策略,對方守城的策略是什么?從這個點出發(fā),用伐謀的思想,最大限度的減小自己的傷亡,獲取最大的勝利,全勝是一種愿景,勝敵而益強還是具有可行性的。
伐謀的目標是什么?就是追求全勝,實在不行也要做到勝敵而益強,不然勝利也是沒有意義的。必須擁有全勝的思維,只有這樣你的行動才會帶來兵不頓而利可全的可能性。
以上說的是伐謀,可是用兵打仗終究是要遇到兩軍對壘,短兵相接的時候,這個時候該怎么辦呢?要怎么伐謀呢?孫武早就為大家想到了,在直接的力量對比中,要想追求全勝,就必須以大欺小,以強擊弱,打不贏就跑,所謂十倍于敵人就把敵人死死圍住,讓后往死里打,五倍于敵人就要直接上去一頓暴揍,不要等待什么了,兩倍于敵,就要想辦法把敵人分開,然后聚而殲之,這種用兵原則是貫穿整部孫子兵法的,在后面的篇章里我們會更加清晰的看到,特別是虛實篇里孫武明確提出了避實擊虛的打法。力量差不多的時候,要評估下,能打就打,不能打就不要勉強。力量不如敵人的時候,那就想辦法避開敵人的整體力量,然后該逃的逃,該抓小機會的就抓小機會,千萬不要跟強大的敵人直接的硬碰硬,那是自取滅亡的愚蠢行為。
講到這里,孫武一直說的還是關于謀攻的論述,邏輯也是很清晰的,首先孫武把對勝利的標準提高了一個層次,從作戰(zhàn)篇的勝敵而益強,提高到了全勝,然后為了達到全勝的目標,就要依靠伐謀,伐謀分很多場景,但目標都只有一個,用謀略致勝,要全勝,到具體的力量攻伐,就是要以強制弱。謀攻篇到這個階段,還是非常順暢的。可是接下來幾段,倏忽之間,跳躍性就很大了。
夫?qū)⒄邍o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從這句開始,感覺跟前面的全勝、伐謀好像有些關系又好像沒有關系。為什么呢?因為前面在講的話題背景是,敵我雙方的情況下,如何追求全勝,如何伐謀。可是這句話一放出來,就變成了內(nèi)部的事情了。前面是彼,這句話開始那就是己了,謀攻篇最后一句很多人都知道的,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這樣子,我們就明白了,這篇文章的結(jié)構(gòu)是非常嚴謹?shù)模懊嬷v的是總體我們是要追求全勝的,對于敵人要伐謀為上,接下來對于自己呢?
對于自己,當然也是要追求全勝這一個標準的。全勝不是單指向性的東西,只指向敵人那不叫全勝。在全勝的指引下,孫武提出對敵人要伐謀,對內(nèi)我們要做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將領要是個好將領,將領是國家的重要輔佐人,你輔佐的越周詳越好,一旦哪里出現(xiàn)了差錯,被敵人有機可乘,那是要危害軍隊、危害國家的行為。第二件事情,這國君不要掣肘有能力的將領,國君是要管理將領,但不要插手具體的軍務,用兵打仗的權(quán)變,自己不知道也要非去瞎指揮,這種情況是相當危險的,將領本來就是專門干這事情的,比你專業(yè),你偏偏要來瞎指揮,影響將領的發(fā)揮,不失敗才怪了。第三件事情,就是要知勝,知道有哪幾種條件可以預知勝利,然后從這幾個方面做好內(nèi)在的事情。
這五件事情也比較簡單,要知道仗倒底能不能打?怎么分配兵力?內(nèi)部是否上下一心呢?內(nèi)部是否準備充足呢?將領是否受到限制呢?要從全勝的角度出發(fā),對內(nèi)就要做好這么三件事情,其中在孫武看來,國君不要掣肘將領是件很大的事情,因為他在上面用了整整一段話在論述這件事情。對于將領的要求,就是要輔佐的周全,對于國君和將領都要深刻領會知勝的五法。
這三件事情,是一個知我的過程,從用兵打仗追求全勝的角度出發(fā),孫武認為必須做好這三件事情,必須知道自己在這三方面的情況如何,然后做出調(diào)整,如此才能打得贏一場戰(zhàn)爭。
最后,孫武對這篇做了個總結(jié),就是: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殆。這句話是非常好理解的,當然,如果硬要說些什么,就是出現(xiàn)在這里作為總結(jié),總讓人覺得跟謀攻篇有些不怎么相符合,當然這也只是第一感覺,仔細分析謀攻篇,其實邏輯是非常順暢的,用這句話作為總結(jié)語,我們細細想來,也是非常合適的。
為什么呢?因為開篇孫武提出了全勝的思想,要全勝該怎么做呢?對于敵人,孫武認為要伐謀,對于自己這邊呢?本質(zhì)上也是要“伐謀”,謀在國君和將領的關系上,謀在對用兵打仗的認知上。伐謀貫穿內(nèi)外,要想伐謀就必須知彼知己,不知道對方,你伐什么謀,不知道自己,問題就更嚴重了,不與敵人對壘的時候還好說,一旦對壘自己平時沒有察覺到的問題,會被放大無數(shù)倍,這些都是我們?nèi)粘I钪锌梢愿惺艿降臇|西。
順著這個邏輯,其實孫武用最后知彼知己這句話,是來告訴我們?nèi)珓偎枷胧菦]錯、伐謀也是沒錯,要正確處理內(nèi)部關系也不錯,提升自己的用兵打仗認知能力也沒錯,但是關鍵的是你要了解對方,了解自己,知道具體的情況,你才能采取正確的伐謀策略,邏輯就是這么簡單。
再來總結(jié)下,孫武這篇的思維邏輯。首先,我們對于勝利的標準要再提高下,要從勝敵而益強,提升到全勝的高度,也就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高度。按照這個高標準出發(fā),要怎么做呢?那就是伐謀,對于敵人對于自己我們都要如此,但伐謀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知彼知己,這就是謀攻篇的邏輯。
我們發(fā)現(xiàn),孫武在每一章里,其實都明確或者暗含了一個邏輯起點,這個邏輯起點就是一個概念,它是什么,然后他會解釋為什么,大部分內(nèi)容是講怎么去做。比如計篇里面他的核心思想,用兵打仗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要籌算謀劃,然后就是講怎么籌算謀劃。作戰(zhàn)篇里提出勝敵而益強的勝利標準,要怎么勝敵而益強呢?那就要速戰(zhàn)和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而到了這謀攻篇,他提出的是全勝的思想,要怎么全勝呢?那就是伐謀,伐謀的關鍵點是什么呢?那就是知彼知己。
其實,這就是圣人的邏輯思維呀,把概念先擺出來,然后順著概念去講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所謂文章大的道理就是這個樣子的。我們批評一個人沒有邏輯,其實也是這個道理,它沒有講清楚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去做而已。
這里有必要再論述下,知彼知己倒底哪個更重要的問題,因為孫武在講這個句子的時候,說的是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把彼放在了前面,后面又來一句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這就讓后來人有了一堆誤解,有些老學究非要跟去分析知彼知己哪個更重要,實在是浪費時間。知彼知己都很重要,我們一定要牢記孫武說的是什么?是全勝,既然要全勝,你就必須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十分清楚,后面的不知彼而知己,則一勝一負的話,那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就是說實在不行咱也要對自己了解清楚,但這不是孫武的目的,孫武是要全勝,要全知。不要去談論是知彼重要還是知己哪個更重要的話題,這很愚蠢,關鍵的問題是你當時的條件下,你最大限度可以知道多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