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
2019年1月23日,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逝世,享年65歲。
消息讓人措手不及。
昨天,林清玄還更新了社交動態。
再回頭看,這最后一條微博巧合地談及了“生死”:
林清玄微博截圖
說起林清玄,即使對他不熱衷,也一定讀過他的文章。
小時候課本上的散文,背誦時想擁有的“桃花心木”,被激勵想做個“和時間賽跑”的人。
考場上做著令人頭疼的閱讀理解,努力體會“菩提十樹”,欣賞“清凈之蓮”。
所有時間里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 / 《和時間賽跑》,小學《語文》第六冊(人教2003年版)
時過境遷,有些文字早已忘卻,但總能在看到時,得到安慰。
疲憊時,有“歸來仍是少年“的安撫;浮躁時,有“人間最美是清歡”的勸慰;失意時,有“逃避今生何有來生”的鼓勵……
看似“心靈雞湯”式的文字,卻以“文如流水,語似冬陽”的筆觸,真實地陪伴著我們成長的每個階段。
“林清玄”三個字,與每個人有關。
但寫“和時間賽跑”的人,卻再也不會回來了。
1
農夫世家
處處無家處處家
林清玄出生于臺灣一個偏僻農村,家里有十八個小孩。
回憶當初,林清玄印象最深的就是,沒有一天吃飽過。
條件艱苦,孩子多飯少,他們餓了會把蟑螂抓來烤了吃。
每次父親喊完開飯后,孩子們端起飯來都不會馬上開始吃,一定要先吐一口口水,以防被哥哥姐姐搶走本就不多的食物。
后來的采訪中,有人以為他是書香世家出生,得到調侃的回復:“我是農夫世家。”
回望最初,沒有人相信一個小孩子的作家夢,即使他每天都蹲在家里唯一的桌子上寫作。
那個祖祖輩輩都是農夫的小地方,三百年沒有出現過一個作家。
林清玄可不管,堅持干自己的,每天還去街上亂走收集題材。
一天他看到一個小孩子因為喝汽水打嗝,臉上露出非常幸福而神秘的微笑。
他暗自下決心也要體驗喝汽水打嗝。
后來他灌了750ml的汽水,驚訝地發現打嗝的感覺十分美好,人生多么美好。
這件事,被他寫在《幸福的開關》里:
“幸福的開關并不是你擁有很多的財寶,是你要打開心里的那個通往幸福的那種狀態。
你一打開,即使非常微小的事情,你都可以感到幸福,你一打開,即使人生非常大的挫敗,你也可以感覺到幸福。”
中學后離開家鄉的林清玄,做搬運工、擺地攤、做洗衣工人,甚至白天在屠宰場殺豬,晚上寫作。
他把白天作為生活,晚上作為生命。
貧窮被他視為寶藏:
“窮人處處無家處處家,窮人的家鄉在哪里,窮人的家鄉在天空、在遠方、在森林在河海交界的地方。你沒有什么可畏懼的。”
出身、環境這些先天條件不能決定人,是人心里的那份向往決定了未來。
自17歲發表作品,20歲出第一本書《蓮花之路》,他的文學之路一發不可收拾地開始了。
到三十歲時,他已經拿遍了臺灣所有文學大獎,成為了獎項收割機;
連續十年被評為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
三百萬人次聽過林清玄的演講,他成為許多人的心靈導師。
小學課文《桃花心木》 / 小學《語文》第十二冊(人教2006年版)
在之后他回憶起當年,說到:
“在人生最早萌芽的時候,你的堅持是非常重要,這種堅持可以決定你的方向,你要往什么地方去走。”
2
執筆作劍
卻從不傷人
因為長相,有讀者打趣他是“火云邪神”。
林清玄照單全收,還不忘自我調侃:
“我剪發只需兩刀,左邊一刀,右邊一刀。”
頭發好剪,武功難練。
寫作這件事,他硬是用了一生修習。
八歲立志,將來一定要當個作家,還要走遍世界。
父親很不在意,“你保證去不了那么遠的地方,也保證當不了一個作家。”
從立下志愿起,林清玄每天要寫500字,初中1000字,高中2000字,大學至今保持每天3000字。
于是林清玄,還真做成了那個“另類”。
手里的筆,成了他執掌一生的兵器。
父親不信他,但母親力挺他。
這位充滿智慧的女人,深刻影響了林清玄筆下的文字。
一次,媽媽照例到桌子前給林清玄倒水喝:
“我看你整天都在寫,你寫的故事是辛酸的,還是趣味?”
林清玄答,“辛酸的也寫一點,趣味的也寫一點。”
母親對他講,“辛酸的少寫一點,趣味的多寫一點。人家來讀你的文章,是希望得到啟發,得到安慰,得到智慧,而不是讀了你的文章后立刻跑到窗口跳下去,那這個文章就沒有意義。”
“那如果碰到辛酸的事情怎么辦?”
“棉被蓋起來哭一哭就好了。”
母親的點撥,在林清玄的心里埋下種子。
他的文字,也因此溫暖優美,平靜卻給人力量。
《人間最美是清歡》里,他說:今天比昨天慈悲,今天比昨天短暫,今天比昨天快樂。這就是成功。
《心的菩提》,他講:謙卑的心是宛如野草小花的心,不取笑外面的世界,也不在意世界的嘲諷。
《愿你,歸來仍是少年》,他希冀:愿遠行的人都看見最美的風景,愿歸來者終等到最美的風景。
知乎最近的一次回答,林清玄給《人間世2》中患病的小朋友寫下文字:
“屋里的小燈雖然熄滅了,
但我不畏懼黑暗,
因為,總有群星在天上。”
有讀者感嘆,“斯人已逝,亦是溫柔。”
“最苦的環境里,有最美好的向往。”這是林清玄在他最喜歡的作家——蘇軾身上學會的道理。
蘇軾的生平和文字,讓他感悟,作家也該是個生活家、思想家。
簡單明白,不施重墨,卻給人力量。
這一點,同樣離不開母親的影響。
林清玄成名后,某次回鄉下寫作。
三百字的稿紙,他寫壞就丟掉。
母親不吭聲,默默把所有廢掉的稿紙重新撿起來熨平,放在桌子上。
林清玄不解,母親叫他抬頭看窗外的樹。
“你現在寫的每一張紙,都是用窗外的樹做的,你寫的時候要想,你的文章有沒有比樹更高的價值。”
母親短短幾句話,深刻影響了林清玄日后長久的寫作 / 《玲聽兩岸》
從此林清玄寫文章,三百字能寫完,就絕不寫五百字。
每張稿紙,一定寫到最后。
他一生佳作眾多,被選入語文課本的《和時間賽跑》、《桃花心木》等作品,簡短卻不簡單。
譬如激勵無數人的那句:“假若你一直和時間賽跑,你就可以成功。”
寥寥十幾字,卻點透無數人。
3
文章最緊要
撫慰現實的痛苦
“總有一段文字,影響生命的成長。”
林清玄的文章和中國文學的傳統不謀而合:撫慰在現實中受苦的靈魂。
“偶爾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這句常被形容醫者的話,放在他身上倒也不突兀。
他寫堅信:
“百合長得跟野草一模一樣,但它心里知道,自己不是一株野草。”
他寫溫柔:
“對順境逆境都要心存感恩,讓自己用一顆柔軟的心包容世界。柔軟的心最有力量。”
他寫錯過:
“生命的很多事,你錯過一小時,很可能就錯過一生了。”
他寫浪漫:
“浪漫,就是浪費時間慢慢吃飯,浪費時間慢慢喝茶,浪費時間慢慢走,浪費時間慢慢變老。”
文字有萬鈞之力,也可以是和風細雨。
他希望自己可以長久持續地有趣,也希望人們能做優雅的人。
某次采訪,林清玄舉了一個小例子:熱戀時不要寫情詩,因為燒得太旺,可能不會長久地感人。
愛和美,是他認為人這輩子最重要的兩個東西。
愛的承受、愛的感覺、愛的表達;
美的認識、美的表達、美的追求。
追尋這兩者的最終目的,是達到善和智慧。
寫作如此,生活中的他也這樣。
為太太學做飯、寫食譜。
早上出門對孩子說“爸爸愛你們”,晚上回家會擁抱孩子,講“一天辛苦了”。
太相信結局的現代人,忘了去注重過程。
12天前,林清玄在知乎回答問題,還說著“近期有些忙”。
林清玄回復知乎網友
轉眼,便溘然長逝。
多想,等他忙完之后,依舊可以和我們說說話,嘮嘮嗑。
可惜,再也沒機會。
“溫柔半兩,從容一生”,寫它的人去了,留下的人間清歡卻不會到此為止。
天寒露重,愿君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