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苦惱?帶孩子去逛小商店,說好了不買小東西,一進商店,孩子就拽著糖果玩具不松手;跟孩子講好了,只玩十分鐘就回家,可是到時間后,他偏偏還要鬧著再玩一會兒不肯走。定好了寫作業的時間,可孩子總要拖到臨睡前,才哭著說,作業還沒做,你給孩子定規矩,但是孩子總能輕而易舉舉的就推翻。很多爸爸媽媽為此都頭痛不已,那么我們要如何給孩子設定規則和界限,才能讓孩子很好的執行,同時又不影響孩子發展他的天賦呢?
首先,父母對規則和界限要有一個理性的認識,明確給孩子設定規則和界限的目的是什么。
我們給孩子定規矩是希望孩子能變成獨立自主的人,而不是只會聽家長的話,成為毫無主見的人,規則的制定是為了孩子在合理范圍內最大的享受自由。好的規則和界限一定是為了孩子的成長和天性服務的,所以在制定規則時一定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你這個規則是針對他的,所以說訂這個規則時,我們必須是和孩子一起來制定,而不是我們單方面制定,讓孩子去執行,命令他去執行,那肯定效果不好。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爸爸媽媽都會認為,長幼有序,我是家長,你就必須聽我的,一旦孩子表達不同的意見,就覺得是在挑戰家長的權威,希望孩子能盲目的不做任何甄別地聽取自己的全部意見。可是這樣的結果是什么呢?就是孩子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主見。那么你想一想,如果孩子現在完全聽你的,等你長大后你不在他身邊。他對什么事情都沒有主意的時候,他要聽誰的呢,聽老婆或者老公的話,聽領導的話,甚至他周圍稍微有點主見的人都可能影響到他,那么你希望孩子成為這樣的人嗎?如果我們經常是這樣子的話,我們去反思一下,會發現我們的孩子不但沒有主見,還沒有自信心。
所以說,我們在給孩子制定規則時,一定要充分尊重孩子,注意傾聽孩子的不同表達,不要每一次在孩子表達反對意見的時候都去批評他,否定他,因為大人的感受和孩子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底線,我們要允許孩子表達出來,并且在孩子提出合理的不同意見時給予足夠的尊重和支持。我們要在給孩子定規矩時,如果孩子太小,我們就跟他說明,如果孩子有了一定的表達意見,有自己的主見,那么我們就要邀請他和他一起來制定規則。
比方說我們家關于上網用手機這個規則就是開家庭會議討論制定出來的。每次用多長時間每天用幾次,然后我們還有一個小本子把他每次使用時間都記下來,這樣做雙方都心里有數,孩子不會太放縱,父母也不會總是去埋怨或嘮叨孩子。那么孩子漸漸地使用了這個規則之后,自然而然就會形成習慣,會去遵守。
第二是家長要有自己的界限,把本該屬于孩子的責任還給孩子,我們要明確孩子他自己的責任在哪里,怎么樣做讓孩子可以自己做主,會滿足孩子的自主感。
比如說爸爸媽媽要讓孩子明確起床吃飯寫作業,甚至穿什么樣的衣服,這些都是他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負責,同時讓孩子自己去決定。用什么方式來做我們要有自己的界限,不要過多的去干涉孩子,不包辦不代替,我們不要覺得孩子做不好,我們看不下去了,然后我們就去幫他做,比如說讀一年級的小朋友,穿衣服是一定沒有問題的,但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總是擔心孩子穿不好,早晨總是會去幫助孩子,那么孩子肯定會依賴。
我們要讓孩子自己去做,那么我們就要教給孩子如何打理這些事情,比如說要教孩子自己給自己定鬧鐘,告訴他幾點出門去上學,不會遲到等等,讓孩子為自己的事情負起責任來,如果這些責任不能明確,孩子往往不知道如何做,如果我們包攬孩子的事情,比如給他準備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那么孩子到了早晨看不到穿要穿的衣服,就會跟父母發脾氣,認為父母沒有做好,這其實是她把自己的事情當成父母的事情,如果不明確,告訴孩子早晨上學是他的事情就會出現,總是我們在催啊,催可是她卻一點都不著急的現象,因為孩子覺得反正有父母掐著時間呢。所以說,有時候我們要忍著他磨蹭的話讓他磨,他遲到了,讓老師去批評他去罰站,我們不妨讓他遲到幾次,當孩子因為遲到被老師批評了,嘗到了后果,他自然就會修正自己的行為。
寫作業也是這樣子,有的家長天天陪著孩子寫作業,有時候家長因為忙不能陪孩子寫作業,那么孩子既然就會出現完不成作業的現象,還有的甚至是爸爸媽媽,如果加班沒有回家,他就一直不寫,一直玩或者看電視啊,或者玩手機啊,或者嗯,做別的呀,他就是不寫作業,一直要等到爸爸媽媽加班完了回家,有時候都可能八九點鐘,甚至十點鐘他還是沒寫,結果晚上就寫到12點鐘。
這樣陪孩子寫作業,其實也是一種沒有規則和界限的表現,就會讓孩子對家長形成依賴,而不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在一定的界限和規則下,孩子自主選擇做事的方式,不僅要讓孩子學習為自己負責,其實也是幫助他發展天賦的做法。
比如我們可以規定孩子晚上九點前要把事情做完,但是先做哪個后做哪個或者怎么做都由孩子來決定,那么孩子慢慢地就會找到最優的做事方案。比如我的孩子在小學階段,那么我是要求他們。
第三,爸爸媽媽給孩子制定的界限要簡單具體,可操作。比如你可以說把被子疊好,把臟衣服放到洗衣機上面去,把地上的垃圾撿起來,而不應該說把房間收拾好,很多爸爸媽媽經常說,孩子不怎么樣,卻沒有把具體怎么做去告訴孩子,孩子無法理解,也并不清晰它的界限在哪里,所以制定界限要讓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要讓他明白怎么才能更好的執行。
有時候孩子會跟爸爸媽媽鬧脾氣,是因為一方面他們沒有理解規則和界限,另一方面很多規則和界限讓他毫無準備,措手不及,比如說孩子正在興高采烈的玩游戲,爸爸媽媽突然說,快點準備穿衣服,我們要出門了,這時候孩子自然會鬧脾氣,對規則表現出反抗,因為這些事情對她來說太突然了,他們的內心毫無準備。所以出現了不是,所以如果有必須要讓孩子配合的事情,我們需要提前告知孩子,讓他提前做準備,比如說早上跟孩子說下午三點我們去哪里,你要提前準備好,在臨近的時間快到了,比方說他正在玩游戲,那么我們可以提前五分鐘告訴他在多少時間,我們要出門。這樣就不會因為他要突然停止,正在做的游戲或者手里正在做的事而產生強烈的心理落差。
對于界限的傳達,爸爸媽媽要用溫和而堅定的語氣,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說,快去把玩具收起來,而不是你能把玩具收起來嗎?因為孩子很可能從字面意思理解成玩具,可收不可收,他會用一個字“不”來回絕你,《正面管教》中說,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應該是溫和而堅定地用和善的語氣跟孩子說話,孩子潛移默化會用這種方式跟別人說話。你如果發泄自己的情緒,采用吼甚至打的方式,孩子也會復制你的方式,所以家長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底線在哪里?你越冷靜,孩子就越容易聽從,越樂意遵守規矩。
我們可以去回想一下,我們如果說經常脾氣暴躁對待孩子,那么我們的孩子是不是也有這方面的傾向呢?比方說我就聽到一個媽媽說由于他的。由于他的愛人經常對他的孩子脾氣不好,有時候會打罵,所以他的孩子脾氣也特別暴躁。
第四是關于界限的執行一定要溫柔而堅定地執行,父母要做好榜樣。
很多爸爸媽媽都很苦惱,界限和規則都跟孩子說了,可一到執行的時候他就不照著做,這可以從兩個方面走去做一事,家長在制定完規則界限的時候,要嚴格遵守不能自已去破壞掉,比如有些家長明明要求孩子不能吃冰淇淋,但某一天孩子表現好了,突然就說今天表現好,獎勵你一個冰淇淋吧,你看家長首先就破壞掉了孩子的約定,還有一些家長經不住孩子的軟磨硬泡,要求孩子做什么,只要孩子哭鬧就會忍不住讓步,這也會讓孩子覺得這些規矩其實是可有可無的,沒必要一定要遵守,所以說規則制定之后能不能遵守,其實完全看家長的態度。
比方說我們家關于管控手機這一塊,最近我們就制定了一個小規則,就是中午時間不用手機,包括我自己,那么我們家是讓那個最小的孩子來管控,每天中午,她一回到家就會把我的手機也收起來,到睡午覺前,我不能用手機,我只能去閱讀,那么他回家之后,他也不會像以前一樣惦記著手機,他也會去閱讀或者去做作業什么的。然后我發現執行了差不多兩個禮拜,我們執行得很好,所以說這個規則首先要我們自己成年人能夠去遵守,給孩子做好榜樣,那么孩子自然會跟著來。
另外就是制定了規則以后,要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比如規定只看一集動畫片就要離開電視,孩子不肯的話就要告訴他,我知道你還特別想看,可是我們有約定就一定要遵守,如果有事先對這個規則有后果的約定,你可以跟他說,如果你再多看一集動畫片的話,那就不能跟小朋友一起出去玩哦,你自己來做個選擇吧,或者如果再多看一集。
沒有如果父母能夠堅定地做到以上四點,一定可以養育出有規則感的省心寶寶。不信,你試試看。
【無戒學堂】? 第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