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重看了一遍肯.羅賓森爵士2010年的TED演講—展開學習革命!,演講中他提到整個社會和教育系統為孩子所創造的環境是多么競爭激烈,使得很多人說:「大學起始于幼兒園」(College begins in kindergarten.),所以他舉了在洛杉磯看到關于幼兒園入學必須面試的社會現象。雖然聽起來像一個笑話,但很不幸地這是一個事實,看看下面這則2015年暑假期間出現在香港街頭的廣告。
肯.羅賓森爵士演講中提到教育的另一個嚴重問題是”從眾”,也就是跟風,整個教育體系建筑在快餐式的基礎上。這的確點出了關鍵性的問題!教育工作者希望有所改變,但又要求速效,因此這些年來教育界所嘗試的新東西從來沒有少過,建構式數學、翻轉課堂、學習共同體、STEM、機器人、AR/VR、兒童編程(kids coding)、……,每三五年就有一個新名詞,并不是說這些教育創新不好,而是我們教育界一聽到西方或已開發國家的最新教育政策是什么,便整套拿過來套用,施行效果不好而最終又把它們丟棄,再去跟另外一個流行。
把這些教育新名詞想深了,其實大多有其道理,問題出在大家跟的時候只學了皮毛,從不細細思考它們的本質和與自身文化的融合性,只抄了形,卻沒了體,就會造成還在皮亞杰認知發展前運算階段的孩童得要上學習邏輯思考訓練的編程教學,小組活動的分組要固定是幾個人一組,還要搭配可自由調整組合形狀的課桌椅等空有形式,實質全無的教學”創新”。
造成這種現象的癥結主要在于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師,被各式各樣無形的”枷鎖”束縛。當教師和課堂活動變成固定形式,大家都習以為常,如何能夠產生任何變革,就更談不上創新。即使有了新創的想法與作法,如何能被復制、傳播、擴散、改良,如果沒有一套方法和機制,會使創新只局限于一個課室或一所學校,無法帶來任何影響力。
在「教案vs教學模式設計」一文中比較了教案和教學模式的形成與表達方式,并提出以「三層式學習活動架構」做為教學模式設計的其中一種方法。將兩者擺在一起討論的目的并不在定位教案設計的不合時宜,而是企圖打破存在所有教師心中的一個框架,解放對于教學工作的思考角度和工作習慣。須知整個教育工作的核心在課堂教學活動,要想改變教育,就必須以課堂教學為抓手。課堂活了,學生的思考也就活了,否則教師教學倚賴教科書,教學實施步驟每分每秒緊跟著教案設計,一切都僵化了,學生如何靈活得起來?更重要的是藉由拆解教學模式的設計,引導教師對教學的思考能夠回到最基本的要素,也就是教學活動中「參與的人員」、「使用的材料」和「實施的方式」。
現代社會前進的腳步如此飛速,其實是信息技術的本質與運作型態所帶來的自然結果。軟件開發或芯片設計的最根本只是0與1的位元,新一個版本的軟件或芯片,只要能以更短的時間,運算得到相同的結果,哪怕只是縮短0.01秒,都能推翻原有的應用。而這樣的進步經常是建立在原有程序或演算法的基礎上,開發人員只要進行部分修改所取得的成果。所以進步是積累出來的。
再看看近來火紅的共享單車服務,最為知名的摩拜單車(Mobike)于短短一年內在十五個城市投放超過十萬輛的單車來啟動這項服務,它徹底改變原來公共自行車的運作方式,但更精細化解決同樣的問題。公共自行車服務需要固定的車樁,因此要騎乘這些單車必須找到車樁的位置,歸還時也同樣必須找到車樁來鎖上,但這些車樁可能和用車人的行程起點與到達終點有一定的距離,雖然方便,但不夠便利。共享單車汲取共享經濟的精神,但創建更為體貼的使用者經驗。用車人透過智能手機上的應用找到距離最近的單車→鎖定它讓人在未到達前車子不會被別人騎走→掃描機身二維碼解鎖扣款→騎行→鎖車完成交易,它讓人隨時隨地都能有車騎,政府機關也不需要任何基礎建設(包括車樁空地與用電設施)投入,便能解決一部分人的短程出行問題,附帶還幫忙降低一點空氣污染與減少交通雍塞問題。
但要提供共享單車服務,背后卻是一連串模式建立與問題解決的過程,例如摩拜單車創辦人胡瑋瑋說為了盡可能提高單車運轉率,她和團隊開發不須充氣的車胎和無煉條的齒輪傳動,延長單車的壽命并讓車輛使用與維護成本大幅下降。如果不是將整個應用過程拆解到最微小的細節,再一一為每一個節點找尋最佳方案,無法成就這一項廣受歡迎的服務。所以創新是從事物的本質發展出來的。
教學模式設計的目的與教師慣用的教案一致,都是在表示一個完整教學的流程與涵蓋的所有要素。但教學模式透過結構化設計與圖像式表達,使個人與群體的教學經驗可積累、可組合、可修整、可傳達,讓教師更能專注在個人教學的本質來發展課堂活動,解決了教案僵化的缺點,為課堂教學的進化打開一扇窗,創建了教學方法創新與進步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