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教·測”教學模式的實施背景:
1.構建“學·教·測”課堂教學模式是深入推進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要想真正實現新課改的“三維”目標,讓學生學會、會學和樂學,改變教師傳統的教學方式,必須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構建一個能夠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有效載體,才能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2. 構建“學·教·測”課堂教學模式是改變教師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使課堂教學由重教向重學轉變的需要。在改革前絕大多數教師課堂教學片面強化教師的教,搞“題海戰術”,而忽略學生的學,認為只要講到了,學生自然就學會了,教師成了課堂教學完全的主宰,而學生則成了容器,教師教多少,學生吃多少,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3. 構建“學·教·測”課堂教學模式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需要。學生的課堂學習和學生的課前預習、課上反饋、課后補救必須緊密結合在一起,學生才能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們認為必須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反饋、自我完善、自我補救能力作為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
4.構建“學·教·測”課堂教學模式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學校辦學效益的需要。學校的發展也已經步入了一個高原期,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讓更多的孩子以更加優異的成績、更牢固的基礎和更良好的習慣升入上級學校繼續深造,是家長和社會對我們的期盼。
二、“學·教·測”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
1.“學”即是學生的自學,學生按照教師布置的“導學提綱”進行自學預習,能自己獨立完成的內容必須自己獨立完成,不能獨立完成的小組內進行交流研討,小組內解決不了的留作教師課上進行點撥。
2.“教”即是點撥釋疑。這個環節是教師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點撥釋疑,也就是精講的環節,教師圍繞本節課的重點、難點、關鍵點、中考考點、知識的銜接點和未來學習的基礎點進行精要的講解。在這個環節,也可以學生教學生,互相探討解決疑難問題。
3.“測”即是檢測反饋。我們稱之為“一課一測”,教師在上課前,必須要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和中考的考點,設計好學生的一課一測題,在下課前必須用10分鐘左右的時間對學生本節課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測試。測試卷可以采取教師評閱或教師講解、學生互評的方式來進行,學生在自習課上,必須把“一課一測”中做錯的題整理在本學科的《糾錯本》上,然后教師再對《糾錯本》進行評閱。這樣就保證了學生課堂學習的狀態,因為每節課都要進行檢測,如果上課溜號,一課一測肯定得不到高分,如果上課精力集中,當堂的一課一測肯定得高分,這樣就實現了及時教學、及時反饋、及時補救的緊密銜接,保證了“堂堂清”。
三、“學·教·測”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
“學·教·測”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自學檢測→精講釋疑→練習鞏固→一課一測四個環節。
自學檢測:依據“導學提綱”檢查反饋預習情況,檢查辦法是小組交流、匯報、展示。教師要提出預習要求或思考題,即預習什么內容、采用什么方法、用多長時間、如何檢測等都要明確,讓學生把握自學中的重難點。明確要求后,學生帶著任務開始有目的性的自學,這是學生主體作用的中心環節。所用時間10分鐘左右。此時教師要隨時了解反饋學生的“學情”,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并掌握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共性疑難問題。教師在巡查指導中及時掌握學生完成導學任務情況,以便實施下一個環節。
精講釋疑:經過預習檢查或指導自學后,課堂教學進入了教師精講環節。時間15分鐘左右,而且其間還要完成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要隨時掌握三層學生的學習動態,這就要求教師要明確“講”的內容:要講透學生預習或自學后不懂或不掌握的知識,要講透重點、難點、中考考點,要講透知識內部的聯系與規律,要講透學習方法,要講透易錯易混點,學生能自己解決的教師絕不代替。還要明確“講”的方法:恰當運用啟發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有效手段,使精講過程更精練,更準確。
練習鞏固:圍繞本節課的目標、重點、難點、關鍵點和中考考點,精心編制課堂練習題。學生進行鞏固練習。時間5分鐘左右。這一環節,也可以在“講”的過程中開展,邊講邊練,或者邊練邊講。
一課一測:這一環節10分鐘左右。根據上、中、下三層學生的實際,分別設計出每節課的驗收自測題,驗收題要在備課時就設計好,要緊扣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精心選擇,具有典型性和層次性,難度要適中,既面向全體,又關注差異,按A、B、C三個層次的學生設計,促進優生發展。
四、“學·教·測”教學模式的實施保證:
1.思想保證。開展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改革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必須首先從給領導、教師“洗腦”開始,為此,我們每學期在期初備課時給教師做專題報告,主要講新課改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發展,讓教師產生危機意識。同時選派領導、教師外出參觀學習,讓教師自己觀看外面形勢的發展變化,讓他們從內心深處意識到不改不行。
2.組織保證。任何一項改革的確立、實施、推進,都離不開決策者的決心和態度,離不開決策者的投入、資金和保障,校長是改革的關鍵。校長對這項改革,態度堅決,目標明確,措施得力,保障到位,舍得花錢,因此得到了我們主管領導、教研組長、備課組長、骨干教師的積極響應,全力推進。
3.前提保證。“學·教·測”課堂教學實施的前提關鍵是教師的備課,為此我們構建了四級備課載體:
專家引領備課:主要是備新形勢、新理念、新思維。由學校主管領導牽頭,分學科對教師進行新課程基礎理論、教學案例、課程資源、評價方式、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網絡技術等方面的培訓。
集體研討備課:備單元知識提綱,形成單元“知識能力樹”,并分解到各課時。此環節由備課組長組織,由學科教師集體研討,要理清各單元教學的重點、難點、關鍵點和中考考點;同時還要備單元練習題,逐步建立校本單元驗收題庫。
4.機制保證。一是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評價機制。我們制定了課堂教學“十條評價標準”,主要內容如下:
(1)上課:認真落實課堂常規,無漏課、私自串課現象,不得出現學生課堂趴桌子睡覺現象。
(2)教學目標:(包括作業)要分高、中、低三個層次,教學面向全體學生。
(3)課堂提問:要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每堂學生發言不少于10人次,優秀生、中等生、學困生各占三分之一比例。
(4)學生行為:課堂上學生動口、動筆、動手的時間不少于10分鐘。
(5)講授新課:教師講授新課不得超過20分鐘,提倡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
(6)教法與學法使用:恰當使用啟發式教學法,能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法,學法指導恰到好處,學生知識掌握準確。
(7)教學秩序:學生課上違紀,要求課后處理。課堂上批評違紀學生不得超過20秒,避免矛盾激化,不能因此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
(8)課堂測評:針對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下課前10分鐘左右,要進行一堂一測一評一糾。學生自測自評、互測互評或教師批改后,將錯題整理在各學科的《糾錯本》上,教師對《糾錯本》要進行評閱。
(9)課后反思:每節課后,在教案上總結一段話(成功或失敗之處)。
二是建立教師隊伍專業發展機制。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教師是關鍵,為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我們立足校本實際,開展了“練一絕、過三關、講兩課”活動。
練一絕:就是在全員開展大練教學基本功的基礎上,開展每人練一項教學絕活活動,并在學期末進行集中匯報展示和表彰獎勵,多人在吉林市和舒蘭市“每人一絕”教學技能競賽活動中獲獎。通過“練一絕”活動,提高了教師教學技能,讓教師手上有絕活,心中有自信,授業有自豪。
過三關:就是在全體任課教師中開展過課標考綱關、過教材教法關、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關活動。課標考綱關在期初和期末各進行一次。教材教法關在期中考試后集中分學科進行,測試內容由學校分學科統一下發書籍和學習資料,驗收就從下發的內容中出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關,采取設計《電子教案》和匯報課各占50%的方式進行驗收。這“三關”不脫離教師的日常教學,也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所以教師愿意接受。
講兩課:就是任課教師每學期要分別展示自己的常規教學課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課。每學期從第二周開始進行常規課展示,從第七周開始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課展示。每輪結束后都要分學科進行總結與表彰獎勵。常規課和信息技術整合課,學校要全程錄像,然后把錄像傳給每個任課教師,由教師自己反復觀看,反復研討,反思自己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明確改進的方向。很多老師把自己的課堂教學錄像反復觀看,有的甚至多達十幾遍,有的老師說: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怎么存在這么多問題。
五、“學·教·測”教學模式改革取得的初步效果:
1.教師們善教了。由于課堂教學環節和各個環節時間的限制,特別是“一課一測”的強制實施,要求教師必須壓縮課堂上講授的時間,必須要講關鍵點、重難點和考點,要想把這些講清講透,必須要把功夫下在課前的備課環節,備不好課,就肯定上不好課,課堂檢測的效果就一定不會好。所以該教什么、該講什么,教師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數,重點突出。
2.學生們會學了。《導學提綱》不僅有知識的要求,而且有參考資料的指引,有學法輔導,學生們按照《導學提綱》不僅可以完成知識的自學,而且可以養成自己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最重要的是通過長時間的課前和課上自學,養成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形成了自己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雖然我們開展了“學·教·測”課堂教學模式一系列實踐探索,但很多工作還處于不斷完善階段,如導學提綱設計、教師精講、一課一測題設計以及輔導學生如何分層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探討。我們也真誠地希望與會的領導、專家和各界同仁給我們提出更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以使我們的工作不斷完善,不斷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