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王健林的最新講話,關于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運氣
萬達在地產上的成功歸結為運氣,“說穿了,就是行動早了幾年”。他說:“其實就是我們享受了中國改革開放或者城市化進程的紅利,我們剛從事地產的時候,中國城市化率只有13%,現在是55%,增長了40個百分點。這當中產生了巨大的對住房、特別是商業(yè)中心的需求,我們就是比別人早了幾年而已。在中國只要從事房地產行業(yè),或者從事不動產行業(yè)的絕大部分企業(yè)都賺了錢。
剛看完一本書《異類》(據說張小龍推薦過,作者馬爾科姆,寫過另一部暢銷書《引爆點》),也是講成功背后那些容易忽視的影響因素。
以下是書中的一些主要觀點和自己的延伸思考。
機遇
所謂機遇,不僅僅是運氣和努力。
“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加拿大青年冰球隊每年會按年齡選拔新球員,每一屆入選球員出生的年份都一樣,只是月份不同。同一屆再根據個人能力強弱去進行一線、二線的分組。結果有人發(fā)現了一個現象:每一屆的一線隊伍里面出現了大部分球員都是在1,2,3月出生的驚人巧合?
原來這部分球員在個人身體素質和力量上要強于在后幾個月出生的球員,因為這個先天優(yōu)勢,他們更有機會入選一線隊去參加更多的比賽,接受到更專業(yè)的訓練,最后成為職業(yè)球員的機率就會比在二線隊的球員大很多,而這一切正是因為早出生了幾個月。
聯想到國內上小學的入學年齡標準:截至當年8月31日年滿6周歲的兒童可以上學。
很多家長為了趕上當年能夠順利入學,都把出生月份改到9月份之前。我當時上小學,由于學校又小又少,要求必須4月份前滿6歲,導致出生月份硬是被爸媽從5月改到2月。
如果按照上面冰球例子所反映的邏輯,同樣是今年入學,去年十月份滿6歲并在今年9月份入學的孩子比起今年通過改年齡提前入學的孩子在注意力和理解力上可能會有優(yōu)勢,輸在起跑線從這一刻開始。不知道我學習成績不好是不是這個原因。
再看初中,高中的重點班模式,更是將“馬太效應”發(fā)揮到了極致。
這樣看來,有沒有可能在現存的教育環(huán)境和篩選體制下,埋沒了太多原本的“學霸”?!
10000小時法則-在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的錘煉。
主要強調的是對專業(yè)技能的持續(xù)打磨。但有些能力的初始積累并不是刻意為之,而是在機遇的一步步推動下完成。
蓋茨大學二年級從哈佛輟學自己開公司的時候,他已經不間斷地學習編程7年了。“全世界不可能有超過50個人像我這樣,”比爾·蓋茨自己說,“我為C-Cubed公司工作過,編寫過工資單程序,然后為TRW公司工作—所有這一切都是一起到來的。我認為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對軟件開發(fā)有著比同齡人深刻得多的認識。我獲得的這一切都是一系列不可思議的運氣的累積。”
我身邊有個很好的朋友,高中一個人租房子住,平時無聊,開始學吉他解悶。到了大學,同學里面碰巧有會鍵盤、貝斯、打鼓,于是幾個人組了個樂隊,經常在學校表演。畢業(yè)后在牛排館駐唱了一年,拜了個師傅,讓他的吉他技術和表演經驗提高很快。然后正式以吉他為職業(yè),在一些酒吧駐唱,接一些商演。現在是一名吉他老師。
雖然還不能用成功去定義這段經歷,但從里面可以看到他獲得的一系列「機遇」。
高中租房子。
大學有一幫同為玩音樂的同學。
畢業(yè)去牛排館駐唱。
遇見了同為駐唱的師傅。
這些機遇的共同點就是給了他更多的吉他練習時間,讓他現在具備成為一名優(yōu)秀吉他老師的基礎,就跟蓋茨在編程技能上的積累一樣。
因此不要被10000小時這個數字所嚇倒,也許你現在做的事情已經是在計時中。
文化的傳承
都知道亞洲人玩奧數很厲害,長期霸占的世界奧數比賽的前幾名。除了訓練水平的效果差異以外,還有一個原因:文化傳承,或說民族性遺傳。
這個傳承要從水稻種植說起。
從歷史來看,西方農業(yè)發(fā)展模式是“機械導向型”的。農場主通過購進更多高新技術設備,實現了付出等量勞動去耕作更多土地。但是在中國或日本,農民們沒有足夠資金購買農業(yè)機械設備,只能依靠“技術導向型”,即,要想增加產出,只能依靠更熟練的耕種技術,更精確的耕種時間,以培育更優(yōu)良的水稻品種。
“技術導向型”的稻田文明使亞洲人養(yǎng)成了通過刻苦努力去掌控“不確定性”的特質,而這種特質在以“應試培養(yǎng)”為目的奧數項目上讓亞洲人具有優(yōu)勢。
一個民族上千年的文化遺傳都可能會影響到個人的行為。可見,一個家庭的文化遺傳對個人的行為影響有多大。
要求孩子每天堅持練鋼琴,并不是請個好老師,買架好鋼琴,甚至練琴時陪著一起。而是要讓孩子看到你也可以為了一個目標去堅持做一件事情。
要求孩子多看書,并不是提供一個堆滿書的漂亮書架和書房。而是先問問自己花了多少時間在看書上面。
所以當父母的在為孩子規(guī)劃未來時,先想想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
通過看書吸收到的觀點,不要花時間去評判對錯。能提供一個視角去看問題,想問題,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