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使命》是張文質(zhì)老師的新書,第1期"教育行走一起寫吧"挑戰(zhàn)成功者每人都獲贈一本。
這本書幾天前我就收到了。收到的時候我曬了一個朋友圈,附言:"收到張文質(zhì)老師新書[跳跳][轉(zhuǎn)圈][跳跳][轉(zhuǎn)圈]我閱讀的速度趕不上張老師出書的速度[害羞]"。馬上就有老師回復(fù)"有同感"。
我這樣說一點也不夸張。張老師這幾年的出書速度和質(zhì)量都很不錯。這本新書我剛捧在手上,據(jù)怎老師說,他已在寫新的書——《疫情時期的教育學(xué)》最后的一部分了。
不過這一次我倒是不詫異,從張老師開啟"文質(zhì)說",并堅持一段時間后,我就想到有這么一天,想到有這么一個系列,分門別類地留存張老師的日常思考。
"文質(zhì)說"每天8分鐘左右,別小看這8分鐘,一年有360多天,每天8分鐘,你計算一下多少的容量?
善于思考的張老師,總能抓住一個主題深入地言說。有時一個問題一天說得不透徹,他就分兩天三天說。這樣的思考,這樣的言說,話題都來自身邊人、身邊事及社會的熱點問題,是針對真問題的思考與言說,是很有價值的。當(dāng)一個問題,一個事件被不斷地揉碎、思考、重組,再從人的角度出發(fā),深入淺出地闡述,是很有借鑒意義的。至少能觸動人更深入地思考,回歸更本源的想法。
快速翻閱了一下《教師的使命》,我就決定列入精讀書籍。所以雖然文質(zhì)說每天都在聽,但張老師這一個"本土教育學(xué)口述系列"我還是非常期待的。
每個人看到這本書的封面,首先被吸引的是這一句話"職業(yè),事業(yè),命業(yè),教育生命的精進與歸依之路"。這句話我也很喜歡。但最吸引我的,是封面上的線條組成的直角與平角圖,或者用另一種方式看,是一條線和一個箭頭。
我比較喜歡數(shù)學(xué),也是教數(shù)學(xué)的,對這些符號比較敏感。寥寥幾筆,你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從不同的方面思考,總有一些特別的東西。
平角由直角組成,直角在平角之上,直角交叉又形成若干個銳角,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方寸之間,卻因彼此謙讓與融合,容量更大。
也可以理解為目標(biāo)明確,腳踏實地,持續(xù)往下深鉆。
總之我特別喜歡這個簡單的圖。
寫到這,我更強烈地意識到,所謂讀書,其實讀的都是自己。你的目光所及,眼界所達,思考所觸,很多都是由你過去的經(jīng)驗所產(chǎn)生。
所以100個人眼中便有100個哈姆雷特。
這幾天,第1批收到書的老師,都開啟了閱讀之旅,而且很多人寫了讀后感。不是隨便地寫,而是當(dāng)成經(jīng)典書籍,一點點啃讀。
共讀活動也將真正開啟,第1批5個分享者,兩個點評員都已到位。相信大家的閱讀,大家不同的思考,會在共讀活動中,在分享、點評與交流中碰撞。
當(dāng)然,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真正要深度擁有一本書,沒有很用心的自我閱讀,是無從談起。所以,在共讀活動之前,一定要自己先用心閱讀。
《教師的使命》你讀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