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何強調關注本土教育學》
教育關注的是具體的人,每一個人在他的成長過程當中,因為經歷的事情不同,他的性格特點,處事態度都是會不一樣的,哪怕是來自同一個家庭的小孩。曾經有專家研究過,在一個家庭中排行不同的孩子,他們的性格不一,接受能力也不同,因此作為老師我們也需要關注到學生的差異。
非常贊同張老師的觀點“教育就是要落地到為不同的人們提供不同的教育服務,要回到一個真實的人身上,一個真實的情境中。這個是很重要的。”
《手中有書,遠方有導師》
忘記是誰說過類似的話了,閱讀就是和高尚的人對話。當然前提條件是我們所閱讀的時候是值得讀的,2005年前后,我一直在鼓勵年輕的老師們要多讀書,當時我提出了兩句口號,一句是“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看似在玩文字游戲,其實是在闡述我的主張,另一句是“在閱讀中進步,在和諧中發展”,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后一句剛好跟當年年底深圳讀書月活動的主題“閱讀? 進步? 發展”不謀而合。
我自己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從小就愛讀各種各樣的書。小時候過年那么難得的過年利是、壓歲錢,我存起來要做的“大事”都是去買書。八十年代初上大學之后,家里每個月給我好幾十塊錢的零花錢,我基本上都是拿去買書。大學畢業,父親和弟弟開著人貨車接我回深圳,我帶回來的是滿滿的幾箱書。工作之后,每個月的工資的一半給我媽交了一百元伙食后,剩下的我起碼有20塊錢是買了書的。結婚沒有任何嫁妝,但是母親同意我把書柜里的書全部帶走。
我看的書很雜。專業的,非專業的,只要喜歡就買下了,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是頭腦發熱買下來的。不斷的買書,家中的書房都放不下了,也因為這個問題跟先生曾經有過爭吵,但最后他都爭不過我,正因為我們家中的書存量不少,出了我這樣一個大書蟲,也影響了另一個小書蟲,最后我們被評為深圳市的“書香家庭”。這個榮譽對我們的生活應該說也是產生了比較正面的影響的。
遠方的導師也是有的,他們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他人。
曾經的我也愛追星,但我的偶像跟別人所追的星還是有些許的不一樣。
小時候聽老人家總說這樣一句話“跟著和尚學念經,跟著巫婆跳大神”,強調的是,你跟什么樣的人走得近,那你所得到的,你所學到的就跟他們相似。
遇到明師、結識摯友,讓我深感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