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我讀的是吳松超老師的《給教師的68條寫作建議》的第27條《寫學生故事,寫什么》這篇文章。在文章的開始作者和我們探討了管理與教育有何不同的問題。管理是以達到一定目標或管理者的一些喜好為目的的。管理看中的是結果,可以不深入探究過程,甚至可以不必糾結被管理的體驗和感受。
? ? ? 常用的手段就是:威逼與利誘。或者就是這兩種的變種,只是有的管理比較隱晦些。
? ? 而教育就不同,教育關注受教育者的感受與? 體驗,看中的是“過程”的意義。
? ? ? 作者在文中舉到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確實還是有著相當大的“市場”,我校的方法也是,通過一系列的評比,發流動紅旗等手段來刺激“教育”學生。至于為什么要這樣做,有何意義?好像關注的還不夠,這是因為管理所需的技術含量不高,只要根據制定的一系列的規則去做就行了。
? ? ? ? ? 要做真教育,就要下得起“大功夫”,難度大、要求也高。需要教育者付出很多的心血,如果對教育沒有教育的情懷是很難堅持下去的。
? ? ? ? 所以要想教育引導學生就要先去了解學生,怎樣才能了解除了掌握具體的一些情況外,教師要要有深厚的專業功底,能夠以專業的眼光來分析學生,分析現象背后的緣由,并能夠運用科學的方法來進行分析,也就是能夠通過現象去深挖背后的本質。
? ? 觀察學生的過程,學生的變化情況等都可以寫下來,通過不斷的反思與調整,寫學生故事就是要直面現實,展開反思對話,通過不斷的梳理來總結出屬于自己的一套方法,能形成自己獨特的“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