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很多年以前,看到過《萬歷十五年》的書名,覺得局限在一年的歷史書,沒什么看頭。此次熱播劇《人民的名義》中,那些高官常提明史,提《歷歷十五年》,好奇心驅使我在“微信讀書”APP上找到這本書好好讀著。
? ? ? 才讀序言就被吸引。
? ? ? ?從小到大,我們只局限在教科書上學歷史,并形成了一個固式,歷史就是歷史,哪本書講的都一樣,只不過是詳細還是簡單的差別。我一直用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等詞描述歷史發展。教科書告訴我們,封建社會農民貧困就是因為“國家賦稅重”。《萬歷十五年》用嚴謹的材料證明農民貧困更重要的原因是體制。張居正試圖搞經濟體制改革,申時行試圖建立和諧社會,海瑞試圖保持執政意識形態集團先進性,戚繼光試圖實現國防現代化,而他們全部失敗了。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賴以生存的體制,是一個要求單純,固定,永不變更的體制。這個體制也導制了農民受窮,國家衰弱。
? ? ? ?第一次在《萬歷十五年》中了解到“封建”這個詞的由來,也第一次知道歷史教科書上所說“明朝是我國資本主義萌芽階段”的來源不大靠譜。但這是一個嚴謹的命題,我不敢去全信。
? ? ? 作者黃仁宇的大歷史觀,讓我想到,為什么我們很多人讀書會讀傻,就是視野太窄,所讀的書是一些半拉子書,既不嚴謹,不科學,不專業的書,又或者是讀者盲目信書,沒有自己的思考,沒有自己的體驗。對于明史,我們讀讀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再讀當年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兒 》。對照歷史教科書,或二十四史中的《明史》。人的靈魂就一定會進化的,不至于變傻。正所謂:“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