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讀到今天,讀出妙處來了,內心喜悅之極,真感到如飲甘霖,酣暢淋漓,讀到“蓋至于今,功利之毒淪浹于人之心髓,而習以成性也,幾千年矣”,深受觸動,不覺黯然神傷。
? ? ? 圣人之所以為圣者,以其生而知之也,知什么?不是禮樂名物,是義理,堯舜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物,他們會先辦理首要的事務,堯的“敬受人時”,舜的“以齊七政”,都是爭取盡快地用仁愛百姓的心來施行養民的政策,后世學者不學圣人的義理,不學圣人的拳拳仁愛之心,專學圣人不能全知的禮樂名物,不是背道而馳又是什么?如此學習,一定會日繁日難,漸漸倫為禽獸夷狄而不自知。
? ? ? 陽明說,天下人心,起初與圣人并無不同,只是被私心迷惑,受物欲蒙蔽,公天下的大心變成為我的小心,通達的心變成有阻礙的心,圣人憂之,推其天地萬物一體之仁以教之,讓人們克私去蔽,恢復原本共有的心體。人不分高低貴賤,惟以成其德行為務,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職業也不分優劣好壞,舉德而任,視才稱否,人們各安其分,各效其能,安居樂業,同心同德,和睦相處,親如一家,人人心地純潔明亮,胸懷寬廣,志氣通達,萬物一體,心達仁愛,就象身體的五官,各安其職,和諧協調,元氣充沛,妙不可言。
? ? ? 讀到陽明說圣學晦邪說橫,人人追名逐利欺天罔人,斗爭劫奪不勝其禍,真的是氣結于胸,慨然悲傷。當今社會,此類現象比比皆是,相矜以知,相軋以勢,相爭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聲譽,不可枚舉矣。但,良知的光芒一直在照耀,天理的種子一定會發芽,豪杰之士定會憤而興起,吾誰與望乎?有才之士、有志之士、有德之士矣!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