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傳習錄》第十四天-答顧東橋(4)

十二、針對來信的疑問,一一針對性地作出解釋和回答:1、與前舜、武之論,大略可以類推:指《答顧東橋書之十》中的就“舜不告而娶,武不葬而興師”的論述,原因或是前有古人作為例子,或者是形勢迫不得已。不能就偶爾原因不明的非正常行為而作為學習行為的例子。2、古之事變之疑:指《答顧東橋書之十》中的就“古今事變”做喻的論述。結論是致良知為首學,細枝末節上用功為末學,在末學上用功,是舍本逐末,舍近求遠。舍易求難,終一事無成。3、明堂、避雍諸事:這些建筑宜昌明倫理目的為主,而不以建筑的樣子名字為重,否則必然起不到預想的作用。

十三、關于圣人、封禪等:第一段論述古代圣人并非全能,關鍵具有仁愛之心,具體事情由其他人做,不能因此得出做具體事情的人,即有小智慧的人,就比圣人賢明的結論。求學小慧者技藝智慧,而忽視圣賢仁愛之心,恰是后世的弊端,是十大道而見小路。第二段論述封禪之說之來歷,荒誕無經,浪費國力,可后世卻不考封禪之來歷而學習這種做法,這種思想和認識欠考慮。第三段論述圣人之所以為圣,是因為“知而知之”,吃的只是義理,而與禮樂名物無關,后世學者不學圣人的義理,而專學圣人不能知的禮樂名物之類,恰與它們想成是那目標相反,迷失了方向。

十四、王守仁自己孜孜不倦傳經布道的原因,那就是胸懷天下鐵肩擔道義。以昌明圣學為己任,然后論述古代教化教育的情況。圣人教化民眾的要務是仁愛,民眾也以成其德行為物。學校的教育要務,即惟以成德,其次才能各發其長,各安其命。各行各業的分工與身體五官相比,各安其職,和諧協調,所以社會協調,大道至簡,具體知識的教育和學習是第二位的東西,不在圣人討論之中。

十五、本節回顧了圣學晦而邪說張的歷史過程,論述了無德者小慧小學,欲望更多,貪心更重,淪為追逐功利的工具,感慨追求圣學的有識之士生存之艱難,求道之艱難,最后寄希望于豪達之士,正本清源,繼續致良知,求互學。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