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發生在一所教會中學,這所學校以高升學率而出名,從這里畢業的學生大多都進入了常順藤等名校。所以將孩子送到這所學校的家長們,早就為這些孩子設定了人生的方向,那就是考名校,出來后當個醫生或者是銀行家。
學校以tradition(傳統), honor(誠實), discipline(紀錄), excellence(優秀)為四大校訓,并且引以為傲。但是這四大校訓卻被孩子們戲謔稱為:travesty(模仿),horror(恐怖),decadence(模仿),excrement(污穢)。一樣的發音,卻是完全相反的含義。
故事是以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為背景的,在影片的前十分鐘,你會有很強烈的代入感,大家齊聲朗讀,不停的復述同一個單詞,有那么一刻你會感覺到這是在諷刺中國的教育。
原本所有的教學都在沉悶之中進行,孩子們雖然對學校的教學方式有所不滿,卻沒有反抗的余地。直到文學老師keating的出現。
自我意識的覺醒:
John keating老師在第一節文學課的時候,讓同學朗讀第一章節的序言,正當學生們不停的記筆記的時候,keating老師卻說了一句:“excrement(鬼話)” 。他讓全體學生撕掉課本的序言,讓大家擺脫權威的觀念,直接去讀詩。他認為詩是需要自己去感受的,任何權威的觀點不僅多余,反而會侵蝕我們的思維。
他告訴同學們,在讀詩歌的時候,不要只想作者怎么看,也要想想自己的意思。我們讀詩不是因為他有趣,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醫藥,法律,商業,這些都是崇高的理想,并且是我們生活的必需條件。但是詩,美,浪漫,愛,這些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
這樣一番話,對于在教會學校成長的學生們來說,無異于振聾發聵。十七歲的內心開始慢慢的復蘇,一場自我意識的覺醒也漸漸來臨。
一群被壓抑的少年,從keating老師那里得知了“死亡詩社”,于是他們也組成了自己的死亡詩社,晚上的時候逃離宿舍,在河對面的山洞里朗讀詩歌,吹奏著薩克斯,抽著煙各自抒發自己的看法,偶爾他們還會帶女學生一起過去加入死亡詩社。
他們在漆黑的山洞里,打著手電朗讀梭羅的詩: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活得有意義。 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所有的精髓!把非生命的一切全都擊潰。以免在我生命終結時,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
在詩歌的熏陶下他們勇敢的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并勇敢去追逐自己喜歡的事情,以免當生命終結發現自己從沒來過。
于是查理鼓足勇氣給自己喜歡的女孩打電話,到女孩的班上給她送玫瑰,并大聲朗讀自己寫給她的詩歌。托德面對父母每年都會送同樣的文具盒,作為生日禮物感到啼笑皆非,當他在黑暗里將文具盒拋灑向空中時,臉上露出從未有過的舒心笑容。
而尼爾也為自己找到喜歡的事情興奮不已,他競選上了《仲夏夜之夢》的主角,并沉浸在演出的幸福之中。不惜以欺騙父親的方式去獲得演出的機會,他知道如果和父親坦白的話,一定會遭到父親的無情拒絕。
理性與現實的交鋒:
但是一切理想浪漫的情懷,最終都會跌落進現實的囚籠里.當尼爾因為演出《仲夏夜之夢》而大獲成功之時,父親卻出現了。他氣憤的將尼爾帶會了家,用不容置疑的聲音告訴尼爾:“明天開始你就轉學去學習醫學,學完十年之后,就當個受人尊敬的醫生”。
這一刻尼爾想要反抗,想告訴他自己喜歡的并不是醫學而是戲劇和表演。但當父親高聲反問時,他卻什么也說不出,只能沉默。
在學校里的尼爾是一個開朗陽光的學生,他帥氣,熱情。他率先發動大家成立死亡詩社,不遺余力的鼓動同伴去對面的山洞朗讀詩歌。如果沒有父親的存在,他是一個幸福的人,他會勇敢的去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是當父親出現的那一刻,前一秒還浮現在臉上的笑容,在見到父親的那一刻,頓時蕩然無存。在父親面前他又回到乖巧聽話壓抑的狀態。父親不允許他參加校報編輯,讓他專心學醫,并且以愛的名義說,這一切都是為你好。此刻的尼爾,也只能悶聲說一句:“yes,sir”。
從中你可以看到很多中國家長的影子,以愛的名義,為孩子設定將來的路線。自以為這一切對于孩子來說是最好的安排。如果孩子未能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便會遭受無情的打擊與嚴厲的指責。在指責完之后,讓孩子感覺到愧疚壓抑,認為不按照父母的意愿,就是欠了父母幾輩子的恩情,而這恩情永遠也還不了。
在父母面前尼爾沒辦法做真實的自己,當他父母在指責他參與戲劇演出時,尼爾在口中喃喃自語:“我演的很好,真的很好”。他不僅僅是想告訴父母,他在演出《仲夏夜之夢》的優秀表現,同時表達的是,自己在父母面前也是個演員,沒辦法展現真實的自己。
這一切只有尼爾的好朋友托德能夠懂得,所以在尼爾自殺之后,托德會無助的說,是他的父親殺死了他,是父親親手殺死了兒子。
這一點與《無聲告白》中莉迪亞自殺的悲劇如出一轍。都是因為無法滿足父母的期待,而選擇了自殺來進行無聲的抗議?!稛o聲告白》書評鏈接:每個人在這本書中都將看到那個失落的自己!
但是當尼爾死后,他的父母并沒有意識到是自己所謂的“愛”害死了孩子,他們不僅沒有反思,反而將這一切都怪罪與keating老師。他們認為keating老師蠱惑學生大逆不道。而學校早已對keating老師的教學方式感到不滿。很自然的keanting老師便成為尼爾自殺的替罪羔羊。理想在現實面前徹底的敗下陣來,無處可逃。
慶幸的是,那批受keating老師影響的孩子,已經開始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知道keating老師是自己思想道德啟蒙者,他們親切的呼喚他為(captain)船長。當keating老師提著行李黯然的離開教室時,學生們再也忍不住自己心中的情感,站在桌子上,對即將離去的keating老師呼喚:“oh captain,my ?captain”。
電影中站在桌上的學生,與仍然低頭坐在桌上的學生形成鮮明的對比。電影也從這里戛然而止,但是我相信keating老師教會大家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那一批學生。
Hello菜菜: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也想起了自己的大學老師,在大一的現當代文學課上,老師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疑”,他告訴我們大學教育要開始學會質疑,并告訴我們“獨立人格,自由思想”的可貴。
而所有這些思想的啟蒙,深深的影響著當時的我以及后來的我,我也相信這種影響將會伴隨終生。再次感謝大學時遇到的老師們,因為有你們,不至于在后來的生活中迷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