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減負之難:當形式主義成為基層的"第二重擔"
? ? ?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這句形容基層工作的俗語道出了基層干部的現實困境。近年來,中央三令五申要為基層減負,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然而在不少地方,減負反而成了"增負"的悖論。會議精簡了,但報表增多了;檢查減少了,但App打卡頻繁了;文件壓縮了,但微信群消息爆炸了。這種"減負陷阱"背后,是形式主義這一頑疾在作祟——它如同基層工作的"第二重擔",不僅未能減輕原有負荷,反而以新的形態(tài)疊加其上,使基層干部陷入更深的疲憊與無力。
? ? ? ?破解這一困局,需要從根源上重構基層工作的評價體系。當前的考核機制過于注重"可視化管理",將復雜的社會治理簡化為可量化的指標、可展示的痕跡、可統計的數據。這種管理思維與基層實際嚴重脫節(jié),重構評價體系,必須打破"痕跡至上"的迷思,建立以群眾獲得感為核心的考核標準??梢越梃b"突然死亡法",隨機抽取群眾進行滿意度測評;推廣"體驗式考核",讓考核人員以普通辦事者身份感受服務實效;試行"負面清單管理",對真正影響群眾利益的問題嚴查,對無實質危害的形式瑕疵寬容。
? ? ? ?減負不是簡單的數量減法,而是治理理念的深刻變革。當我們要求基層減少報表時,是否也應該減少不切實際的工作目標?當我們精簡會議時,是否也應該調整層層加碼的責任狀?真正的減負,應該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治理革命,它要求上級機關首先改變"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貫徹會議"的路徑依賴,轉變"只問結果不管過程"的粗暴管理方式。在某試點地區(qū),上級部門開始主動合并同類考核項目,建立數據共享平臺避免重復報送,這種系統思維值得推廣。
? ? ? ?基層是國家治理的神經末梢,基層干部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當他們被形式主義束縛住手腳,再好的政策也會在實施中變形走樣。減負之難,難在它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權力運行方式的革新;減負之要,在于讓基層干部從"痕跡制造者"回歸"服務提供者"的本位。只有破除形式主義這一"第二重擔",才能讓基層煥發(fā)應有的活力,使國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暢通無阻。當基層干部不再忙于應付各種"留痕"要求,他們才能真正走進群眾,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這或許才是減負工作的終極意義。(新隆鎮(zhèn)人民政府 駱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