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喜愛騎自行車在一個城市閑逛的小白,在不長的騎行歷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困擾:
- 買車下不了手。一方面,自己買車總要買輛舒服帥氣的好車吧。但是好車一騎出門,就會被惦記上。所以千萬不要離身,一離身就籌備著思考下一輛該買啥型號的車吧;另一方面,忍忍買輛沒人窺視的二手代步車吧。但是騎了兩三次,估計就不想再騎出門了,然后就被遺棄在車庫里。想想這兩種情況,還是不要買車了。
- 租車也不方便。既然不買車,那就租車騎吧。一些大城市如杭州、上海等都有公共自行車可以租借。但是這個租車騎行也是相當麻煩的。首先需要有一張當地的公共交通卡,在里面需要充入一定的抵押金額,200元不等。然后需要到固定的停放點去借車或者還車。這就造成有時候想借車還車的時候,真的不知道離自己最近的地方在哪里。
所以,來到上海之后,一直都在用雙腳來代替騎行去丈量那片蘊含老上海痕跡的“租界區”。直到有一天,又在路上轉悠的時候,看到一名酷酷少年騎著一輛酷酷的車從我面前飛馳而過。沒走幾步,又看到一名國外女子也騎著同樣的車穿過了馬路。之后,就發現街邊零零散散地停著這些車,靚麗的車身造型使其格外顯眼。于是,為了想弄清楚這些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走近仔細查看了一番。一看到車上有二維碼,就習慣地掏出手機用微信掃了掃,結果打開了一個app引導下載頁面。這就是Mobike(摩拜單車),一入手便著迷,遂開始了夜騎生活。
詳細體驗
摩拜單車完整體 = Mobike App + 智能自行車
摩拜單車是一種自助型O2O租借單車服務。對于用戶來說,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即Mobike App和智能自行車。其中App負責充值、查找自行車、解鎖、查詢個人信息等功能,而智能自行車當然主要負責“被騎”啦,以及承載很多傳感器等黑科技。
先來看看一個新手完整的用車過程。
Step1 新手默認頁面
當作為一名新用戶使用mobike時,默認頁面就是基于地圖信息的找車頁面。可以根據你的定位,展示出你附近可用的自行車以及離你最近的一輛自行車。但此時,你在此界面進行下一步操作時(如預定和掃碼),就會進入到“Step2:身份認證”(即注冊開通)的流程。
Step2 身份認證流程
身份認證的流程主要由三部分構成:1)手機驗證;2)押金支付;3)實名身份信息認證。
1)手機驗證,目前在移動app上是比較常用的注冊方式。手機號與系統賬號一一對應,通過動態密碼(即短信驗證碼,最新的方式還有語音驗證碼,目的在于發送短信出現問題時獲取驗證碼的補充手段);
2)押金支付,僅支持兩種第三方支付方式(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支付)。而且默認選中的微信支付。偷偷猜測一下,難道是與微信(騰訊)的關系比較密切?!
3)實名身份信息認證,默認是大陸身份證認證。如果是外籍人士,可以點擊認證按鈕下面的一行小字,進入專屬的認證流程。該流程是需要外籍人士進行本人和相關能夠表明身份的證件的拍攝上傳,最后猜測需要人工進行核對驗證。(另外,學生也能夠通過學生證來進行身份認證,特別是小學生或初中生等還未辦理身份證的學生們)。
插入探討一下,為何要以上述的順序進行身份認證流程呢?
這里涉及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即沉沒成本效應。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Sunk Cost)。
上述身份認證過程中,最復雜以及最敏感的信息填寫要屬“實名身份信息認證”。用戶對于此類信息的填寫也是比較抗拒的,所以當用戶一開始就碰到要填寫此類信息,就很容易放棄。因此,在設計該流程時,按照復雜和敏感程度排序,從最容易倒最困難依次遞增進行填寫,這樣的填寫成功率應該是最高的。畢竟,填到最后想要放棄時,又想到上一步既然都已經交了299rmb的押金,會忍一忍就繼續填下去了。這就是沉沒成本效應的妙用。
回歸正題,總之完成以上三步,就可以進行之前未完成的查找或解鎖操作了。
Step3 查找可用自行車
回到地圖界面,就可以選中某輛車進行具體信息查看,包括該地點可用車輛數、相距路程以及預計到達時間。如果確定需要,則可以進行預定。預定之后,該車會為你保留15min。
然后用戶可以根據地圖上的提示找到那輛車,或者不想用了就取消它吧。
Step4 解鎖自行車
找到自行車之后,就需要對自行車進行解鎖(即開鎖)操作。有兩種方式,掃碼(默認)和輸入車輛ID號。待掃碼完成或輸入車輛ID號完成之后,系統會進行相關信息的驗證(猜測會有兩方面的驗證:一是身份信息的驗證,掃碼的用戶與之前預定的用戶是否一致等;二是距離信息的驗證,解釋用戶的位置與車輛位置是否在一定范圍內)。驗證通過,你就會聽到“咔嚓”一聲,自行車就自動解鎖了。然后你的mobike app就自動開啟自行車運動信息記錄的功能。每一次騎都會記錄下來,而且在個人中心里可以查詢歷史記錄。
另外,除了交押金之外,還是要充值才能愉快地騎車的。不過,1元/30分鐘的價格是可以被大多數人接受的。
具體看看App上一些細思極喜的設計細節
在親身體驗mobike的時候,常常關注到一些細節。從這些細節上可以看出app的設計者在努力完善產品的使用體驗。特別是基于用戶使用場景去思考可能遇到的問題,并設計相應的方案來解決問題。具體講講3個讓人細思極喜的細節:
1. 上傳照片輔助查找自行車
很多時候,雖然有地圖定位,但由于具體環境的復雜性,仍然很難找到自行車具體被藏在了哪里。有一次,我就在一棟大廈的一樓自行車停車庫轉了一圈又一圈,根本就沒有發現地圖上所謂的可用車輛。
6月份有個版本就針對這種情況設計了一種輔助方式,即引導之前騎車的用戶拍攝停車位置的照片并上傳,這樣后面的用戶就能夠根據照片所顯示的具體環境去更好地發現這輛自行車。而之前用戶上傳的動力是什么呢?一方面是好評增加信用,另一方面就看素質啦。
2. Ring一下
這個功能嘗試過,但沒見到具體效果。所以只能猜測它的功能。
我猜想它是為了解決到了附近但找不到車這種痛點的嘗試方案。當距離車輛一定范圍內,Ring一下變為可操作狀態。這時,點擊Ring一下,預定的車輛就會放出聲音,輔助用戶從茫茫自行車海中找到那獨具一格的mobike。
3. 手電筒(夜間解鎖)
這個功能不得不稱贊一下,特別適合我這種夜騎選手。不管在掃碼還是輸入車輛ID進行解鎖時,界面上都會有手電筒開關按鈕,輔助在弱光下的掃碼和閱讀車輛ID號。畢竟,現在夜騎是很正常的現象,有的因為下班遲、有的喜好夜晚騎車閑逛等等情況。如果此時在掃碼時,還需要另外的一個人幫忙打著光來幫忙,就顯得非常麻煩,集成到這個界面真是恰到好處。
總之,app的體驗正越來越好,但有一點要稍稍吐槽一下:點開個人中心的界面切換效果能否改成從左到右展開呢?畢竟icon是在左上角,從左到右展開顯得更加自然。
最后瞅瞅車的設計
簡單來講,mobike是集“黑科技”和“品牌感”于一體。
車的技術含量
根據摩拜鎖研發項目負責人Jerry Yang在被獵云網采訪時所透露的信息:為了提高使用效率,減少維修成本以及防盜等目的,對車體進行了很多特殊的設計。
在車胎使用上,mobike采用實心發泡的防爆胎,免除車胎充氣漏氣的問題。
在車圈的構造上則借助汽車輪轂工藝,將自行車圈原有的32根幅條縮減為五幅輪轂,但是加強抗沖擊性和堅固度。Jerry稱:“如果不用大鐵錘去砸,不會發生嚴重的損壞。
在防盜方面,若mobike上鎖時被非法移動,或是受到劇烈衝擊,智能鎖內設的傳感器會觸動警報,并將資訊回送給后臺,并視情況通報警方。
Jerry Yang透露,智能鎖結合了芯片、電路板、互聯網協議、GPS和SM卡,在整體設計中經歷了七代研發,在第六版的時候采用的太陽能的發電板的線不能隱藏,于是在第七版上更改為動能發電,使用者在騎行的過程中能自動蓄電以支持定位與感應,并藉芯片與后臺進行通訊,這款智能鎖現在已取得了許多專利。
盡管為了上述等目的,不得不做了一些特殊處理,但造成了太重、騎行太費力等問題。希望設計者還是能夠平衡用戶體驗和技術應用吧。
外形設計
車本身的設計就很具有品牌感,其自身便成為了一種品牌符號。特別地,在細節上的雕琢,如app的logo與真實的摩拜單車造型一致,更加能夠給用戶帶去一種統一的心智。
而當用戶騎著摩拜單車在路上飛奔時,就是一種流動的品牌宣傳。作為最初的一批嘗試者,基于mobike本身十分的便捷和有效的使用體驗之下,一方面自然而然地會頻繁使用摩拜單車,增加其在大街上的曝光率;另一方面,也會對身邊的朋友進行安利(比如我已經安利了好幾個身邊的朋友),以口碑的形式更有效地擴展開來。
所以,摩拜單車的用戶增長量會越來越快,應該在一段時間內迎來爆發點,呈現指數型的增長(不期待被打臉,哈哈)。
商業模式的YY
因為目前的收費模式為“押金299+1元/30分鐘”,簡單的按照現有的情況進行下估算(應該說是做一道數學應用題),看看哪時候能夠收回成本。
預估目前整個上海布置了1w輛車,每輛車的生產成本為1000元。
每月每輛車維護費50元,每月其他成本(如人力等)50w元。
得到第N月的總成本為:
1000×1w+(50×1w+50w)×N
假設每個月新增用戶1w(不計退出),每月平均每人騎行10次(每次30分鐘)。
得到第N月的總收入為:
1w×299×N+(1+2+3+...+N)×1w×10
另兩式子相等,得到N約等于4.4個月。可見,在可觀的用戶增量以及穩定的騎車次數之下,收回成本的速度還是會很快的。當然,上述有關生產成本的數據都是不確切的數字,但是可以預測這是一個挺有前景的市場。畢竟,目前共享自行車行業是以政府的公共設施為主,其潛在競爭對手還不是很多。
另外,日后隨著用戶量的增長,還能夠開拓另外一些商業收入。如廣告(特別是餐飲、旅游等)、開拓旅行市場(如開發城市各種騎行旅行路線等)。當然,這都是我自己YY的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議。
總之,個人是很喜歡摩拜單車的,畢竟又可以多一個借口出門溜達了。而且準備自己設計騎行路線,為未來造訪上海的小伙伴們開辟新的一種玩法。
附上夜騎溜達拍攝照片:
本文參考資料:
1. 百度百科:沉沒成本效應
*2. 用On Demond的方式改變自行車的使用場景,mobike想幫助更多人使用綠色出行,文/Emily,獵云網,http://mt.sohu.com/20160422/n445678948.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