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烈三十載 扼腕八千嘆
--讀《史記·項羽本紀(jì)》心得
? ? 近幾日,書友老霍與我均忙碌不息,項羽本紀(jì)本是讀過多遍,恰逢英語期末考試,搜腸三千單詞以對萬數(shù)單詞量為基礎(chǔ)的中科院期末考試卷。若非地鐵上三讀項羽,頓覺單兵戰(zhàn)斗力滿滿。先謝過項羽與司馬遷對個人的幫助,再做心得分析。
? ? ? 項羽,千古神勇,無人出其右。年少輕狂,學(xué)書、劍不成,欲學(xué)萬人敵。志高勇猛,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其與項梁見嬴政巡視威武,狂言取而代之。后順大澤鄉(xiāng)起義之勢,經(jīng)破釜沉舟,于巨鹿破秦軍主力章邯、王離,滅秦后自封西楚霸王,沐猴而冠,燒阿房,后屢勝劉邦,過依個人力量,失范增、英布等人,終困于垓下,然戰(zhàn)力無敵,二十八騎分四方突圍,臨江怨天亡之,自刎烏江。享年三十歲!
? ? ? ?霸王一生酣暢淋漓,以少勝多,帶八千子弟兵起家,所向披靡,卻敗于劉邦之手何者?其因有三:其一,心胸不夠,猜忌心重,貪小利而忘大義,剛愎自用,導(dǎo)致君臣不合。項羽身邊最大的智者是范增,不說鴻門宴不聽其勸,僅是劉邦稍許挑撥,就怨恨剝奪范增權(quán)力,范增氣死,從此項羽再也沒有翻過身。相比劉邦從善如流的多,身邊的智者張良也會做臣子。鴻門宴前,項伯與張良會,告知情況。張良先不讓項伯入帳,自己先匯報情況,劉邦也過問張良為何二者會有關(guān)系。張良坦然以對,劉邦無疑問后引項伯入內(nèi),劉邦立馬結(jié)為親家。劉邦后得天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可是奪取天下的時候,雖然很多事做的磕磕絆絆,但是總體懂得與朋友、下屬分羹。從某種意義說,什么領(lǐng)導(dǎo)帶什么兵。范增和張良也是兩個層次的智者。范增的情商也跟項羽差不了太多。其二,逞匹夫之勇,懷婦人之仁,志向不正確,思路不清晰,缺乏大局意識。項羽之所以名聲好,直到李清照還會寫“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因為他更性情化,難聽叫情緒化、孩子氣。垓下好不容易突圍,卻把烏騅馬度過江去,自己留下,臨死還為對方將士考慮殺了自己,如何分功的問題。這讓項梁帶著過江起家的八千子弟兵亡靈怎么想?讓最后跟隨他的二十八騎怎么想?你讓待遇明主也想轟烈的烏騅馬怎么想?項羽實在思路不清晰,我想可能他就是志向還是不夠遠大,他志向是對秦王的取而代之,取而代之之后,他開始不會干了。劉邦逃跑的時候,幾次把自己的孩子都扔到馬車下面(普通老百姓,這個不推薦學(xué)習(xí)),劉邦個人戰(zhàn)力的確很差,可是他會搞好關(guān)系,懂得大局,進函谷關(guān),就開始修養(yǎng)自己,婦女無所幸,錢財無所取,想要安天下的節(jié)奏,而不是簡單干掉秦朝,這才是正確的志向。第三,戰(zhàn)略很差,戰(zhàn)術(shù)很強。某次戰(zhàn)役的排兵布陣項羽基本無過,可圈可點,但定都彭城(這個爭議性太大,不論),一直沒有穩(wěn)定糧草供給,到處屠城,等等這些錯誤策略。確實難以長久。項羽當(dāng)了西楚霸王以后,就像一個抱著核彈頭,到處樹敵的無頭蒼蠅,竟然自大到放逐起家依靠的義帝,最后彈盡糧絕,還以為鴻溝之盟可以解決問題,實際坐天下和打天下,兩個時代策略了,可惜身邊已經(jīng)無人勸告,唉!
? ? ? 不管怎樣,項羽的優(yōu)點很多,缺點也很明顯。年少有為,就算古代人壽命短,立家早,二十四歲就開始征戰(zhàn)天下,鴻門宴以前,果斷剛毅的解決項梁失敗后的種種策略,從善如流方面,也是做的很好。但是,項羽身上和骨子里透露著一股富二代的傲慢氣質(zhì),劉邦的接地氣,他永遠不懂。所以,從某種角度說,現(xiàn)代的窮*絲們要辯證的看到自己的優(yōu)勢,只要知道自己該干什么,一時不富貴不可怕,有個富二代還能干的敵手也不可怕,重要的是修住自己的內(nèi)心,很多事要能低的下頭,耐得住性子,一切都是有希望的。一個多月之前,也讀過項羽本紀(jì),曾寫<史記·項羽本紀(jì)>隨筆
? ?惜霸王
垓下破天籠,
楚地蓋世功。
虞姬不自棄,
匹馬過江東。
? ?現(xiàn)在想來,歷史不可假設(shè),今人應(yīng)多思考和借鑒。戒驕戒躁,耐心磨性,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計較一時得失,從善如流,早晚會有東山再起之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