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高中時候的我,路過書攤就走不動路,總要買幾本雜志或名著小說回家,那時,閱讀對我而言,是枯燥的高中生活的調劑品。
在這個知識IP爆發的時代,各種課程對我而言都是極大的誘惑,仿佛都是為我量身定制的,于是囤了一堆的課程,卻患上了學習焦慮癥。
梳理了一下自己買來還未學完的課程,大大小小12個,這還不包括那些買了還沒聽的微課,買來還沒翻開的書,結果是每一個領域都得不到深耕,每一個知識點都沒有吃透,還因為完不成計劃充滿挫敗感。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成長,我們每個人都在學習,收獲卻大不相同。
有的人工作一年,工資翻倍,有的人工作五年,依舊在基層崗位兢兢業業。有的馬兒在草原上馳騁,有的馬兒被蒙住眼睛在拉磨。
你也許會覺得是自己智商不夠,努力的程度不夠,家庭出身不行。
其實這些都不過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方法不對。
只有運用刻意練習找到正確的方法,創建高質量的心理表征,才能夠學有所成。
正確的方法,要有導師,有目標,有反饋。好的課程,導師會制定一些目標,來約束學員的行為,并給予一些指導,使其達成目標。學員養成練習的習慣,在實踐中學習,思考如何改進,及時調整計劃,以創建更高質量的心理表征。
桃共讀的第一周,一共打卡6次,思維導圖5張,輸出文章2篇。
收獲:
以前總是覺得對自己要求太高會有挫敗感,于是在一次次的寬容中對自己越來越縱容,于是造就了今天平庸的自己。
當走出舒適區,會發現原來自己能做到事情比想象中要多,只是被認知局限住了,以為自己做不到,便真的不去嘗試了。
計劃:
第二周也要嘗試挑戰更多,多多參與微信群里的討論,多多輸出自己的想法與觀點,才能獲得更多的反饋,只是自說自話,無疑是閉門造車,不符合刻意練習的原則。
桃總說,共讀的目的是學以致用,知識只有用到才會得到真正的收獲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