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饗泄,奉藏者少。
解讀:秋三月,此謂容平
? ? ? ? 秋三月,是指立秋至立冬之前三個月,其中包括兩個節(立秋、秋分),每節45天,六個氣(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每氣15天。從夏季進入秋季,不僅是溫度有所降低,天氣明顯不同,夏天,“天地氣交”,溫濕度都高,濕和熱交織,粘膩不爽,到秋天,即使天氣還很熱,由于濕度小還是感覺秋高氣爽。
? ? ? ? 在秋季這三個月中,我們應該怎樣調整自己的身心呢?就是要“此謂容平”。春天叫“發陳”,夏天是“蕃秀”,而秋天叫“容平”。“容”就是從容不迫,“平”是平和。秋天要“容平”的前提是春生了,夏長了,到秋天該收了。就是春天的事,夏天的事我們都順應天地之氣去做了,到秋天自然就從容不迫地等著收獲了,萬物都如此。
? ? ? ? 如果我們春天沒生發好,夏天沒長好,自然到秋天沒有好的收成。在秋天,不健康的人,一方面表現為“悲”,樹葉紛紛落下,自己卻沒有收成,沒有結果,情緒低落。另一種就是“愁”,“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因為錯過了播種、生長的季節,再怎么下功夫也沒用了,就只剩下“愁”了。
? ? ? ? 所以,秋三月,健康人的狀態是“容平”,而不健康人的狀態是“愁悲”。
這句話告訴我們兩點:第一,身體也和植物一樣,到了秋天把春夏生長的陽氣,收回到身體內,就像成熟的莊稼我們要給它收回來,過了秋季再想收就收不回來了。因為到了秋天我們身體的湊理逐漸閉合了,在閉合之前陽氣都進入了身體里。我們往往在秋季做夏季的事,比如晚上做運動,洗桑拿,這不是在做收的事。莊稼長得挺好,但是只收回來一部分,另一部分扔在莊稼地里了。
第二,我們還得有收的東西,這主要取決于春夏的生長,是否有好的收成。盡管在秋季把地里的莊稼都收回來了,產量很低實際收獲也是很少。就是春夏生長的陽氣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