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就像健身,看了不等于練了,你得跟著“動”起來才行。也就是說,在讀哲學史的過程中,必須進一步找到你最中意的派別或者人物,去讀他們完整的原文,理解整個思維過程,跟著一塊兒思考具體問題,這才算真正“進入”了哲學。
今天談談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關于幸福的思考。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人有兩種能力都和理性有關,一方面是人的情感和欲求能力,它們可以服從理性,比如說我開車的時候很想對前面一個開得很慢,車上貼著“實習”標志的司機發脾氣,但是理性告訴我,誰都有剛開始練車不熟練的時候,完全沒有必要那么著急,這樣我的情緒可能就平息了;再比如,我想吃面前的這塊奶油蛋糕,但是考慮到我正在減肥,我的理性勸說欲望不吃這塊蛋糕。這就是我們說的人的第一種理性能力——欲望服從理性的能力。除了情感和欲求服從理性的能力之外,我們還有另一種更純粹的理性能力,也就是理性自己發揮作用的能力。
比如剛才的例子里面,勸說我不要發脾氣,或者不要吃蛋糕的那種理性能力,就是所謂的實踐理性;同時,我也有學習數學物理之類的理論學科的理性能力,那就是理論理性。根據這兩種和理性有關的能力,一種是服從理性力,另一種是理性自身發揮作用,亞里士多德相應地把德性也劃分為了兩類:第一類是品格德性,這種德性接近我們說的道德,它的核心特征就在于,我們的情感或欲求服從理性的要求;另一類德性就是與思想有關的德性,或者叫作理智德性,它的核心特征在于理性自身的出色發揮,也就是求真。
我們先來看構成幸福的第一種德性,也就是品格德性。品格德性就是我們靈魂中與情感和欲求有關的那部分的德性,就在于欲求和情感要符合理性的要求,也就是用理性要求的方式去產生情感和欲求,比如勇敢這種德性就是按照理性的要求去感受恐懼和自信,既不怯懦也不魯莽;節制這種德性就是按照理性的要求滿足食、色、性這些方面的身體欲望,既不放縱又不是各種冷淡;慷慨就是按照理性的要求看待金錢,幫助需要的人,既不吝嗇又不揮霍;溫和就是按照理性的要求來對待生氣這種情感,既不是對所有不公正的事情都忍氣吞聲,也不是輕易發怒,等等。
你可能注意到了,在描述上面幾種德性的時候,我們都提到了與這種德性相對應的另外兩種不好的狀態,比如勇敢和怯懦、魯莽相對;慷慨和吝嗇、揮霍相對。這就是亞里士多德在界定品格德性時提出的一個非常著名的學說,品格德性是某種中道。
這個學說聽起來很像中國傳統思想里的中庸,確實也有“執兩用中”的味道,也有人就直接用中庸來翻譯亞里士多德的這個學說。亞里士多德認為,各種倫理德性都是在過度與不及之間的中道,而過度和不及就是和德性相對的“惡性”,是壞的靈魂狀態。比如在怒氣方面過度就是易怒,而不及就是毫無血性,相對于溫和這種中道狀態,易怒和毫無血性都是不好的狀態。
對于亞里士多德的這個中道學說,有兩點需要我們格外注意。第一點是,我們不能簡單地用中間來理解中道,因為亞里士多德特別強調,他這里講的中道,并不是算數意義上的中間點,而是對于行動者而言的恰到好處,類似于我們說的“增之一分則嫌多,減之一分則嫌少”。本質上講,就是按照理性的要求表達情感和行動,要在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地點,對正確的事情和正確的人,用正確的方式,實現正確的目標。
在他看來,真正有德性的人需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是他知道德性是什么,不是偶然地做出一個有德性的事情;第二是他要自己做出決定去做有德性的事,而且不是因為這件事會產生什么進一步的結果,而是為了這件事本身而選擇它;第三個條件是要一直用相同的、穩定的方式做出決定,而不是朝三暮四。比如說,一個商人總是做到童叟無欺,他這樣做并不是為了贏得好的名聲,從而掙更多的錢,而是因為他認為童叟無欺本身就是正確的,這樣他就是一個正義的人,而不僅僅是做了一些正義的事。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要獲得品格德性,需要從小的正確教養。我們通過做正義、節制、慷慨之類的事情,逐漸學會在類似的場合應該表現出什么樣的情感和欲求,應該做什么樣的事。這個過程最開始當然是按照外在的要求,比如法律的規定、父母的命令,但是在這個逐漸獲得品格德性的過程中,孩子自己的理性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升,最終可以把這些外在的要求內化,用自己的理性來決定每個情況下如何行動,才符合德性的要求。
理智德性就是靈魂中純粹理性的那個部分的卓越品質。靈魂中純粹理性的部分又可以進一步區分為兩種,一種是認識不變的客觀世界的部分,亞里士多德稱它為“科學的部分”;另一種是針對可變的人類事務進行“理性計算的部分”。靈魂科學的部分有三種德性,一種是把握科學大前提的“理智”;一種是進行科學演繹推理的狹義的“科學”;第三種是關于最高的科學對象的“智慧”,這些對象主要就是我們在《形而上學》這本書里看到的存在本身和神。
亞里士多德認為,追求幸福是所有人生活的目的,但是不同的人對幸福的理解大不相同。亞里士多德用著名的“功能論證”給出了他對幸福的理解:幸福就是把人區別于其他生物的,特有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這就是我們的理性能力。人類的理性能力又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情感和欲求能夠服從理性,這就是我們的品格德性,比如勇敢、節制,它們是靈魂的一些中道狀態。另一個是靈魂中純粹理性部分的德性,這個就是我們的理智德性,在五種理智德性里面,明智和智慧是最重要的,明智是實踐理性的最高德性,是貫穿品格德性的理性要求;智慧是理論理性的最高德性,實現哲學沉思就是人最大的幸福所在。
《尼各馬可倫理學》關注的是整個人生而不是僅僅計較一時得失,并提出人有三種活動,新陳代謝,感覺和欲求以及理性活動。把人的最高目的就是把那個獨立于其他生物體之外的活動功能——理性發揮好就是幸福,把自己的功能發揮好就是德性。到這里,亞里士多德就給出了他那個經典的幸福定義:“幸福就是靈魂合乎德性的活動”。
在這個定義里,亞里士多德特別強調“活動”,因為人的幸福并不在于擁有多少卓越的品質,而在于通過行動把這些卓越的品質實現出來,這也是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這本書中強調的,在潛能與現實之間的差別。就像在奧林匹克競賽里,我們是給實際上跑第一的運動員頒發金牌,而不是給有能力跑第一的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