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317,8-20-3,離婁章句下20-3》
【"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
今天是丁酉年乙巳月乙卯日,五月初三,2017年5月28日星期日。
這一節(jié)的主人公是文王。講解的核心仍然是憂勤惕厲。憂是不足感,勤是不懈怠,惕是敬畏心,厲是更努力。
任何一種恒常的狀態(tài)都是暫時的狀態(tài),這是當今世人普遍接受的一種認識,但是,往往限于科學領域的知識性的認識,如果放到社會實踐領域,往往不見得能夠認同,相反,可能認為恒常才是理想的生活。比如說,跟著一種社會體制,隨之起伏,不用為了體制背負責任,只負責點頭贊同,舉手同意,以為這是一種道德。文王不贊同這樣態(tài)度,他隨時挑社會的毛病,挑自己的毛病,永不知足,始終保持獨立思考和不斷改良的態(tài)度對待政治和生活,這是憂勤惕厲。
這里給出了兩個角度:文王的兩個心:愛民之心和求道之心。
文王時代,百姓的生活已經安定了,文王仍不以此自足,懷著深深的同情心,以至于“反省過度”,不斷地研究和改良政治和社會,以至于吃飯的時間都緊張,覺得民生的工作還有很多,社會保障工作做的還不到位,擔心政策擬定的不完善,刑罰實施的不確當。用這樣一種勤勤懇懇的態(tài)度工作。
文王本身的道德已經達到超凡入圣的境界,敬持己身,止于至善,但他仍不以此自足,擔心自己做出背道而馳的事,處處檢查自己是否有疏忽的地方,時時督責自己進修是否有松懈的時候,所以,文王對于允執(zhí)厥中的中道,事上琢磨,不忘不助,日日為攻,時時反求,他的求道之心,始終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好像從來沒有體驗過一樣的憂勤惕厲。
百姓的生活已經安定而猶若未安,所以政治日益完善;道德修養(yǎng)已經超凡入圣而猶若未見,所有德行日益隆盛。
這是文王得到商湯的道統(tǒng),成為中華文化的又一傳人。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與離婁》南懷瑾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