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部三國看的是曹操的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劉備的半生漂泊永不言棄,以及孫權這個送裝備送經驗的大禮包,后半部三國最喜歡看一個人,姜維,字伯約。
諸葛亮:涼州上士
姜維的故事足夠傳奇,以至于羅貫中都不需要虛構什么,直接復述就足夠動聽。
姜維是個涼州人,這回終于不是荊州人了,姜維家境還不錯也讀得起書,不過他讀書并沒有讀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相反他讀書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建功立業,為此他小小年紀就開始培養死士了。
如果沒有那場意外,姜維可能要在魏國的軍隊里摸爬滾打,然而命運女神垂青了他,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鋒直指涼州。姜維本來陪著頂頭上司馬遵四處巡查呢,馬遵一聽說蜀軍來了,覺得身邊有內奸,尤其是姜維他們幾個有嫌疑,就扔下了姜維,連夜逃亡。
姜維早上起來傻眼了,老大你咋跑路不帶我呢?屁顛屁顛追了過去,人家還拒不開城門,姜維沒轍又顧及母親在家,就轉道回冀縣看望家長去,沒想到連冀縣都不讓他進門。又恰好碰上諸葛亮率軍攻打冀縣,姜維只好去投奔了諸葛亮,那年姜維27歲,諸葛亮48歲,這是一次歷史性的相逢。
說起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從戰略目標來說肯定是失敗了,失了街亭,還折了馬謖,不過賺了個姜維回來,還是有些收獲的。
諸葛亮和姜維一聊,才發覺這收獲真大!終于有個值得慶祝的事了,諸葛亮一高興還給蔣琬寫了封信,就是專門夸姜維順便炫耀下自己慧眼識珠,“姜維精通軍事,膽氣過人還心存漢室,絕對是涼州上士!”,反正就是把姜維一通夸獎,涼州上士呢就是涼州最頂級的人才咯。
飲冰十年,難涼熱血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雖然很看重姜維,但也沒多少表現的機會,一直到諸葛亮去世,此時距離姜維加入蜀國陣營僅僅6年,他還要頂著一個“降將”的身份,不知道背地里有多少人給他貼了這個“標簽”。
即使是諸葛亮去世了,但他留下的法度還在,戰略規劃還在,一切照舊就是了,只是再回頭就沒有丞相了而已。諸葛亮死后的10年間,蜀國都在休養生息,沒什么大的軍事行動,都是姜維自己帶著軍隊小大小鬧。
費祎在位的期間,也對姜維有所限制,最大的限制就是姜維的兵馬經常湊不夠1萬人,所以這個時間點姜維也就打打山賊,跟胡人談談心,要是一沖動想召集大軍呢,費祎就該來找他談心了,其實費祎說得也有道理,孤注一擲不是什么好選擇。
不過費祎一死就沒人能阻擋姜維了,而且費祎是被刺殺的,屬于突然死亡,也沒有什么“內定”的繼任者,所以姜維這個軍方第二人就成功上位了,而且費祎春天過世,夏天姜維就迫不及待地率大軍出發了,但走得太匆忙,沒帶夠糧草...
孤單的獨行者
如果說諸葛亮的遺志是北伐的話,姜維絕對是最好的踐行者,他一共參與了11次北伐,有勝有負,勝的時候也占不了整個涼州,敗的時候卻動搖了他的地位。
其實堅持北伐這件事沒什么問題,但選擇的時機就很關鍵了,就像諸葛亮當初說的“待天下有變”,什么時候天下有變呢?主要是看魏國的動蕩,諸葛亮在世的時候青州、幽州、并州飽受異族侵襲,曹操也不得不派人鎮守邊疆,可以說公孫淵、柯比能帶給曹操的壓力一點也不比諸葛亮小。
到了姜維時期,魏國又有“淮南三叛”,單以參戰人數來講,這是三國史上最大的動蕩了,姜維也知道這是出兵的好機會,但就是被魏國大將鄧艾穩穩地擋住了。所以一次次的北伐,在他人眼中就變成了窮兵黷武,確實這個時期蜀漢的經濟下滑了,但北伐也是爭霸天下最后的機會了。
在北伐這件事上就沒幾個人支持姜維,不僅是主持內政的官員,連軍中將領都看不下去了,像廖化就專門勸過姜維,“啥都比不過人家,為什么還要以卵擊石?”
所以到了最后,諸葛亮的兒子諸葛曕,都把姜維和奸臣黃皓視為最大的隱患了,姜維只是個獨行者,舉世皆醉我獨醒,或者一人飲酒醉,醉在春秋大夢里,醉在諸葛亮的遺志中。
姜維死,漢亡
不管怎么說,姜維的能力都不應被忽視,都說敵人才是最了解你的人,那看看姜維兩個一生之敵給他的評價吧,鐘會“中原名士里連諸葛誕、夏侯玄都比不了姜維”,鄧艾“姜維當然是一時的豪杰”。
事實也是如此,魏國發動滅蜀戰役的時候,姜維正面抵擋住了鐘會的大軍,連鐘會自己都心生退意了,偏偏鄧艾攻破了綿竹,劉禪分分鐘就投降了,弄得姜維一腔熱血不知往哪放,只能砍石頭發泄。
但是姜維還沒有死心,他還想光復蜀漢,表面上是投降了魏國,他暗中聯盟鐘會想要起義,沒想到事情敗露了,但姜維還是達成了一項成就,“一日內雙殺鐘會、鄧艾”,魏國最出色的兩個后期名將就這么給姜維陪葬了。
姜維一死,最后的忠臣沒了,蜀漢也就亡了。陳壽給他的評價很現實“姜維能力也就比一般人強點,還窮兵黷武,分不清形勢”,身為敗者,對此無話可說。
這一生啊,燃燒殆盡。
看官如感興趣,三國系列都在這里了
三國流年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