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授權
文集目錄《谷離子 —— 品讀姜維傳》
前情提要
各位歷史迷,大家好。
上一期我們解讀了姜維“立功名”還是“平天下”的人生抱負,也簡單回顧了諸葛亮北伐之前,曹劉孫三家發生的種種事件。
“立功名”還是“平天下”,及諸葛亮北伐前曹劉孫的風云涌動 —— 品讀《三國志·姜維傳》第五期
那么,本期我們進入了姜維人生之中第一個高潮,“俱詣”諸葛亮。
太守聞蜀軍垂至而諸縣響應,疑維等皆有異心,于是夜亡保上邽。維等覺太守去,追遲,至城門,城門已閉,不納。維等相率還冀,冀亦不入維。維等乃俱詣諸葛亮。
陳壽在這一段里描述了姜維人生的轉折點,除了《三國志》,民間史書《魏略》中也有一番描寫。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陳壽的描述。
太守聽說諸葛亮主力來了,其余郡縣都反叛而響應蜀漢。也許是緊張過度,也許是什么其它原因,太守覺得周圍的人都不可靠,自顧自地疑神疑鬼起來。緊接著,太守就趁著夜色,逃亡自保而去了上邽。
各位讀者想想,這諸葛亮的軍隊氣勢得是多么的磅礴,才讓這天水郡太守嚇破了膽,顧不得周圍人的看法,而逃之夭夭。由此可見,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不僅僅是一次閃擊戰,對于曹魏來說更是想都沒想到。
這下好啦,姜維隨太守出游,一覺起來,世界就變了。姜維、尹賞、還有梁家兄弟發覺太守逃跑了,便追了出去。姜維此時可能還天真地認為太守會跑回上邽求援,于是就拍馬趕到城下,不料城門不開,不讓他進去。
姜維心想,太守是不是回冀城整頓兵馬了,又前往冀城,結果還是一樣,不讓他進。這下他就一臉懵逼了,自己土生土長的故鄉竟然不讓自己回去,這是一件多么毀三觀的事兒啊。
最后,姜維“俱詣”諸葛亮。
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呢?在《世說新語》中曾用這個詞來表達“前去拜見”的意思。那么,我們套用到這里,陳壽是想說,姜維前去拜見諸葛亮嗎?
陳壽作為一個治學嚴謹的史學家,可疑的素材堅決不用,因此,他并沒有寫清楚姜維投靠諸葛亮的過程,這說明這個過程其實是有隱情的。
〈魏略曰:天水太守馬遵將維及諸官屬隨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門案行,會聞亮已到祁山,淮顧遵曰:“是欲不善!”遂驅東還上邽。遵念所治冀縣界在西偏,又恐吏民樂亂,遂亦隨淮去。時維謂遵曰:“明府當還冀。”遵謂維等曰:“卿諸人(回)復信,皆賊也。”各自行。維亦無如遵何,而家在冀,遂與郡吏上官子脩等還冀。冀中吏民見維等大喜,便推令見亮。二人不獲已,乃共詣亮。亮見,大悅。未及遣迎冀中人,會亮前鋒為張郃、費繇等所破,遂將維等卻縮。維不得還,遂入蜀。諸軍攻冀,皆得維母妻子,亦以維本無去意,故不沒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此語與本傳不同。〉
首先,我們看看民間野史《魏略》中,如何訴說這個故事。
天水太守馬遵在姜維等人的陪同下,與雍州刺史郭淮一起出門考察,走到了洛門這里,就聽說諸葛亮已經到祁山啦!郭淮對馬遵說,諸葛亮估計是來者不善!于是,郭淮就東奔回上邽。
馬遵一想,我的辦公室在西邊的冀縣,離諸葛亮更近,估計已經亂套了,于是就追隨郭淮而去。這時,姜維站出來說,“太守你應當回冀縣。”馬遵不高興了,“哼,已經有人從冀縣通報我了,那里都已經成了賊窩。”
于是,馬遵就撇下眾將走了。姜維拿馬遵毫無辦法,畢竟是頂頭上司,難不成把他綁回冀縣?但是姜維想到家中母親和妻子,還是毅然決然地與同為郡吏的上官子脩一同回了冀縣。等到了城內,百姓一看是姜維回來了,十分開心。
于是,大家推薦他們倆去拜見諸葛亮。姜維和上官子脩大眼瞪小眼,看到百姓都如此擁戴諸葛亮,便知是民心所向,不得已就去拜見了諸葛亮。諸葛亮一見兩人,十分開心,立刻收編為用。
之后,我們都知道街亭之戰,馬謖沒能抵擋張郃的援軍,諸葛亮的北伐失敗了,不得已只好帶著姜維撤回了四川。再后來,曹魏收復了冀縣,從各種渠道打聽到,其實姜維本無背叛曹魏的心,就沒有誅殺他的家人,而是給姜維停薪留職的處分。
裴松之最后評價說,對于《魏略》的描述不太認同。
我們先不去想《魏略》的記載是不是真的,畢竟我們也沒辦法去考證個所以然來。那么,我們可以從文學角度思考一下,《魏略》這么寫,各位讀者覺得有意思么?我個人認為,毫無亮點,姜維完全沒有主動性的發揮,也沒有寫出一種背井離鄉的痛苦感。
各位讀者試想,你作為一名將領,面對上司的逃逸,敵軍壓境,你會如何去做?當然,《魏略》受限于歷史原因,也許不太方便描寫某些細節。
那么,我們再來看看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對這段故事的改編,那真是相當的精彩。
在第九十二回和第九十三回里,羅貫中寫到,馬遵(天水郡太守)得知諸葛亮大軍壓境,夏侯懋(關中司令)被困在了南安城中,召集下屬商議。
梁緒、尹賞、梁虔等人建議出兵去救夏侯懋。馬遵正準備起兵,不料有一人自外而入,大喊:“太守中諸葛亮的詭計了!”此人正是姜維。
之后,姜維坐下來跟馬遵詳細描述了一下現狀,擺事實講道理。馬遵恍然大悟,”要不是伯約的話,我肯定就中計啦!“姜維笑道,太守不必擔心,我有一計,可解南安之圍。
姜維的計策,簡而言之,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既然你諸葛亮想騙我出城,那我就將計就計,先埋伏在城外等你來。馬遵給姜維精兵五千,埋在城外,然后自己和梁虔帶兵出去游蕩,忽悠諸葛亮來攻。
諸葛亮果然派趙云前來攻打,在城門下對著墻上大喊:“我是常山趙子龍。你們中我家丞相的計啦,早日投降,可以免遭屠戮!”
梁緒在墻上大笑:“你中了我們姜伯約的計,居然還不知道嗎?”
趙云從來沒聽過姜伯約這個人,索性就試探性地攻了起來。不料,身后忽然火光沖天,沖出一支軍隊。一名少年將軍,挺槍躍馬對著趙云大喊:“在下天水姜伯約,你可要看看清楚!”
趙云不由分說,完全沒把姜維放在眼里,直接就跟姜維打了起來。結果呢,打了幾個回合,趙云竟然沒占上風。姜維反而越戰越勇。
各位想想,當時的趙云已經壯士暮年,但老當益壯,能力還是很強的。普通的武將,對于老年趙云來說,也是輕松取勝。不過,趙云沒想到在天水城下碰了釘子,心中暗想,竟然還有這般人物。
就在這時,馬遵回馬殺到,前后夾擊趙云。趙云知道自己中計了,連忙收兵回營,向諸葛亮領罪去了。
諸葛亮也沒料到自己會在天水碰釘子,于是免去了趙云的責罰,然后很詫異地詢問是誰識破了他的計謀。這時,他的帳下幾名來自南安的將官告訴諸葛亮,“這人叫姜維,天水冀縣人。孝順母親,文武雙全,智勇足備,是當世英杰啊!”
之后,趙云又開始夸贊姜維的槍法,說他的技術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很有深度。于是,諸葛亮決定自己親自來攻打天水。
姜維回去之后,覺得不穩,便跟馬遵說諸葛亮肯定不會就此放手,一定會再來。于是,他又安排各路軍馬四處埋伏,等待諸葛亮的到來。而諸葛亮這邊,到了城下,看到旗幟鮮明而整齊,沒敢輕易來攻。
等到了半夜,忽然火光四起,姜維領軍前來劫營,幸虧有關興和張苞的保護,諸葛亮才能安然脫身。事后,關興向諸葛亮匯報,來偷襲我們的人都是姜維的兵。諸葛亮感嘆,“兵不在多,而是在于誰的指揮,此人真是個將才啊!”
這么一來一回的交鋒,諸葛亮便起了收服姜維的打算。
于是,諸葛亮思考良久,想出了一些列計策來收服姜維。首先,他去詢問了姜維母親的住所,得知在冀縣。這明顯是在準備攻心戰。然后,諸葛亮喚來魏延,讓他虛張聲勢地去打冀縣,如果姜維來救,就放進城。魏延領命而去。
諸葛亮又問身邊的人,冀縣這個地方何處是緊要地段?有人就告訴他,天水的錢財和糧食都在上邽,攻占這里,等于斷了天水郡的財路。諸葛亮大喜,讓趙云去攻打上邽。隨后,諸葛亮自己領兵在冀城三十里外搭帳篷休息,靜觀其變。
姜維得到消息,蜀漢三路編隊來攻,權衡了一下之后,請求馬遵,讓他去守冀城,因為老母親在那兒啊!馬遵同意了,給了他三千人馬,又讓梁虔領三千人馬去守上邽。
話說姜維到了冀城,魏延前來迎戰,打了幾個回合就佯裝逃跑,放姜維進了冀城。而趙云那邊也同樣套路,把梁虔放進了上邽。
這時,諸葛亮又把夏侯懋從南安押了過來,騙他說姜維寫信來了,要來歸降以追隨夏侯懋。然后諸葛亮威逼利誘他去冀縣迎接姜維,就把夏侯懋給放了。
夏侯懋出了諸葛亮的大營,慌忙前往天水。諸葛亮又安排幾個親信,打扮成百姓的樣子攔住夏侯懋,說姜維已經投降了諸葛亮。夏侯懋在天水找到了馬遵,將之前和諸葛亮的對話,以及百姓的說辭,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馬遵心想,姜維這小子謀反啊!
梁緒這時站出來,為姜維討公道,說姜維是假裝投降,其實是來救夏侯懋的。夏侯懋早就慌了神,根本聽不進去。就在這時,諸葛亮找人冒充姜維,前來攻打。夏侯懋和馬遵見到假姜維在城下耀武揚威,只好堅守不戰。
而后,諸葛亮見時機成熟,就親自往冀城而來。此時,冀城糧草不濟,姜維正巧看到魏延的兵士在運糧草,情急之下就領兵劫糧。魏延的士兵一哄而散,目的就是騙姜維出城。等姜維反應過來,大將張翼已經攔住去路。
姜維戰了幾個回合,沒占上風,就掉頭轉移。結果沒走兩步,王平又出來夾擊。姜維奮戰破敵,只剩下十幾人追隨。最后,張苞再次殺出,等來到冀城外的時候,只剩下單槍匹馬。然而,冀城早就被魏延占領,姜維走投無路,想去投奔天水。
又饑又渴,又疲又憊,姜維孤零零地來到了天水城下,身后的土地已經被諸葛亮占個精光,身邊的兵士們也一個不剩。馬遵看到姜維回來,以為是剛才那個假姜維,便大罵起來,“你這個叛國賊,還敢再來騙我城池。我早就知道你投降蜀漢啦!”
不由分說,城墻上箭雨射下,姜維無處安身,只能仰天長嘆,兩眼淚流。
我還能去哪兒呢?所有人都以為我投降了,老家也沒了,下屬也沒了,什么都沒了,不如死了算了。可是,姜維不甘心啊,自己才26歲,一事無成,怎么能就此結束?于是,他憋了口氣,默默地決定,“走你,老子去長安!”
就在這時,一輛小車從山坡上下來,上面坐著的人,頭戴綸巾,手握羽扇,對姜維說:“伯約為何到這等境地還不投降呢?”
姜維四處張望,只見關興領兵包圍過來,也認出眼前這人正是諸葛亮,不得已下馬歸降。諸葛亮費勁心機,之前的數次埋伏已經給了姜維足夠的機會和臺階,讓其自行歸降,可是都一一被姜維拒絕。如果最后這次再不成功,真的只能殺了姜維。
不過,姜維是一個識時務的人,思索了片刻,也深深感覺到了諸葛亮在自己身上的一番苦心,于是下馬,單膝跪地,投降諸葛亮。諸葛亮一看,長舒一口氣,喜笑顏開,連忙從車上下來,握住姜維的手,“我自從茅廬出來,到處尋找賢能之人,打算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傳授下去,但是始終沒能找到合適的人。今天我遇到了伯約,我此生的愿望算是了結了!”
姜維認為自己是名降將,能保全性命就好,沒想到竟受到諸葛亮如此重用,感動得淚流滿面,連忙拜謝。
這就是羅貫中筆下諸葛亮收服姜維的故事,是不是十分精彩,一波三折?《三國演義》作為一本小說,很多劇情都是經過了改編,甚至直接杜撰,但是從人物塑造的角度來看,卻是十分成功的。每次讀到這兩回故事,我都感慨萬千,捶胸頓足,最后悵然若失。
我不是因為姜維投降諸葛亮而覺得遺憾,而是我想到姜維之后的人生,再來思考這段故事,覺得這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精神的碰撞,仿佛命中注定一般。
后世之人曾多次解讀這段故事,有人說諸葛亮耍詐,有人說姜維不忠不孝。但我覺得現在讓讀者來下定論,還有點早,如果有更多的時間來評判,請讓我們讀完后面的故事,再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