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丨我們終究要與自己內心的矛盾與沖突和解

“如果你覺得你的命運是可恨的,你和你的命運產生了矛盾和沖突,甚至受不了的時候,不妨去看一看《人生海海》。”

我是讀完這本書才看到這句推薦語,卻想借用一下安利給更多人這本書。


我大學時候,是《暗算》,《風聲》,《解密》大熱的時間,也是我們這批人閱讀量的高峰期。那時候總覺得麥家是小眾那一類。直到后來癡迷推理那一年,一下看法變了,要寫好諜戰,推理邏輯你得給人信,又要掩埋好所有秘密,他實在是出類拔萃的那種作家。想明白時候,電視劇《解密》正在熱播,熬夜禿頭追劇,一次次為701揪心,為那些陌生的,遙遠的,"弱的天才"...


后來幾年職場沉沉浮浮,讀書便也跟著飄起來,書架子上越來越多未拆封的新書,未讀書單越來越長。到了2018年幾部晦暗的書和幾近奔命的苦惱日子,讓我一度難以沉下心來,翻閱紙張,怕碰到不值得的東西損耗心力,索性逃避一切。為此,2019年跨年那晚,自己抱著筆記本洋洋灑灑寫了一萬多字,寫著寫著奔潰流淚,就站在窗前看人家放煙花,在陣陣隆隆聲音里冷卻情緒...后來卻沒有完結,也再不想續上。

正如麥家在某次訪談里說過的,大意是寫日記越寫越郁悶,負面情緒越大越燥,不如寫作,坦誠公開的,和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和解。我自己分析那是因為寫作的話,你會為了邏輯試圖解開它,就能客觀了,人一旦客觀,一切都"好說",我是這樣認為的。

當然,這個訪談也是我看完這本書后翻資料時候才看到。我習慣于這樣的方式,先去看書,再去看世人對它的評價...

說實在的,盡管自認為壞情緒如跨年的煙花炸裂,碎成粉屑,但尚有余溫,今年的閱讀依然不夠順暢。

夏天時候,著名連鎖的書店西西弗終于開到我所在的城市,我自去自然是為了攢書單,讀書人是有這種毛病,以為攢了書單,或者讓這本書放置到書架上,就是某種"擁有",反正我是這樣。

《人生海海》這本書擺在書店暢銷榜首位,寸土寸金的商業中心的書店C位,這本書一本本排開,占了近兩個平方面積。

我是學營銷的,多年養成職業病,內心里隱隱就有不好的評判:哦,給知名作家的基本排面。

畢竟,這年頭能寫的知名作家已經不多,再者,出版行業的寒冬隨著互聯網崛起而經歷衰退,又因網絡文學的崛起而變得雜亂無章。我個人是這樣想,一旦有知名作家新作,為了那顆"文學之心"的排面,書店也得做好這場面活,維持"太平盛世"的精神圖騰一樣的意義。

這不能怪我擅自壞的聯想,實在是年初時候讀余華《第七日》把我困住了,就那樣坐在家里靠互聯網新聞穿起來的一本淺薄之書,居然長期在暢銷榜上擁有一席之地,知道的是有他《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等撐著一個知名作家的體面,不知道的還可能以為這就是我們現當代知名作家的水平了...

我一向在閱讀上不算苛刻,給文就會看,看就看到底,哪怕是最后為了吐槽它,不能失了偏頗...但人情緒一壞了,就變得挑剔,乃至刻薄。

假期開始前一周開始閱讀《人生海海》,五分之一處,逃不了,又寫到那動蕩的十年。我還截圖內容給別人:看吧,這一代作家永遠逃不開這一段歷史,跳出去就不會寫,不倒苦水簡直寫不下去。經歷和格局真是捉襟見肘呢...

當然,我現在讀完了這本書,認定它是一本好書,這話就要撤回了,盡管已經過去了一禮拜,而不是兩分鐘內。

一開始的拿拿放放,是因為我能猜到后面要寫什么,但這段歷史在我心里,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已經寫盡,也給了我最深刻的初始印象,一個高高的標桿,所以再換哪只筆來寫,也不過是新瓶舊酒。

但好奇心還是有的,因為我被告知麥家老師已經8年沒有新書出來,而且這轉型之作沒再寫神秘的701,而是回到鄉野,寫村莊里的蜚短流長。再說這書名正是五月天的一首歌名《人生海海》,在我非常喜歡的五月天的年月未曾探尋過歌名的意義,所以現在自覺得是作者起名無能,或者是像出版現狀的妥協,蹭個熱度(我的壞情緒真的無所不在)...況且我已經開了頭,按照習慣也要讀到完結,不然怎么對自己交代。

這期間我不曾看任何評論劇透,在這個悠閑假期,捧著免費的讀書APP會員,一點點跟著麥家老師升入江南小村,走近一個英雄屈辱悲催的一生以及與之關聯的形形色色人物和他們跌宕的命運。


最后,當然逃不開"真香定律"。

越讀越發覺真正作家的高明,麥家塑造了一個煙火燦爛的英雄"上校",卻總有辦法讓他與世人隔著一層紗,要和主人公第一視角的"我"一起去一點點解開"上校"的秘密,而且中途各種人物出沒,仿佛都擁有上校秘密的一部分,但其中有真有偽,半真半偽...

總之這種高明后來讓我有點"廢寢忘食",熬了兩個夜。到今日下午離家前,我已經讀到尾聲,越讀越心酸,連后面的劇情也不猜了,就祈禱想快結束吧,這一切快結束吧。

很奇怪,麥家沒有像其他同輩作家那樣一味的"苦",也沒有延續自己諜戰小說里,天才最后走向湮滅自毀,甚至以一個中老年作家的悲憫善心留出一個平和到近乎溫暖的結局。

按照國人喜好大團圓結局的屬性,按照不"HE""不能出版的定律,這本當也讓我義憤填膺一番。

但這次,真沒有。

在我心中吶喊快結束的同時,客觀去看我堪堪剩下的那幾十頁,依然有很多真相等在那里。但并不是作者功力不濟,要一股腦堆在你面前,而是這事兒不交代就過不去,哪怕結束了還繞梁三日,藕斷絲連那種讓你惦記...

事實上時間來不及,我被尾聲的第三部情緒裹挾著,這時我必須離家返程了。我怕跨年那晚的情緒爆發出來,所以刻意剩了幾十頁沒讀,像揣著一種沉重心事,年紀越大,離家就越百感交集,我不想兩種情緒碰面,不能給這種機會,畢竟我是這種情感上愛哭的人。

后來,我是在人來人往的車站到上車落座的一小時里讀到了結局:以"上校"展開的故事,以他關聯的命運,一代人兩代人,幾十年跨度,離奇,波折,滄桑,幸運,與卓絕的道德...


正如書中說:

生活像人,有時或有些是讓人愛的,有時或有些又是不讓人愛的,甚至讓人恨...

可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氣,活著才需要勇氣。

書里這些金句不是用一個人的口吻道出,卻走向了一個歸途。像書里形形色色的人,無論出場方式如何,出場早晚如何,最后均歸于覆沒,浩瀚人海,如大海,如宇宙,包容一切,好的壞的都收藏。

我也終于知道,"人生海海”這書名不是偷懶,不是蹭熱度,而是一句閩南語,大意是人生復雜多變,教人好好活而不是去死。

這就是這本書的魅力之處,可被pick C位出道之處。在起承轉合里把簡單的故事講到動人令人慟哭,卻又矢志把你從悲傷里拉出來,看看眼下的現狀:

Peace&Love。

列車在廣袤而暗黑的平原上穿梭,駛向我那短暫逃避的"生存與生活",耳邊穆然響起去車站的路上,舅舅的車里偶然播到我中學時代特別喜歡的水木年華的一首歌:

我從出生就注定一生的尋求

遠方那完美世界的愛和自由

Fly with me

In the perfect world

Go with me

Just like a bird

...

? ? ? ? ? ? ? ? ? ? ——《完美世界》

少女心事總是詩,而我這將要而立之年的老少女,已經不再有詩,不再信完美,只淺薄的希望守住某種"赤誠",容得下某些"波瀾壯闊"。

如麥家老師五年十幾稿的完成《人生海海》,如"上校"一生守著別人和自己那么多波云詭譎的秘密,沉沉浮浮,照舊善待每個人,連對蠶寶寶都慈悲...

羅曼·羅蘭有一句名言:“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

麥家借主人公"我"的嘴說:你可以不那么認同這句話。而我要加一句:但可以以它為某種刻度標尺,去活著;

"而至少快樂傷心由我決定。"像我剛才特意翻出來聽的,《人生海海》那首歌里唱的一樣,去生活著。

能夠靜心8年磨一本書是一個寫作者的寶貴,也是閱讀者的幸運。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