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靈慧團隊自我成長D15
《不完美才美》——有一種傷害叫作“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 一個五歲的男孩從幼兒園回家后,發(fā)現(xiàn)爺爺病逝了。奶奶和家里很多親戚都讓孩子去跟爺爺說最后的再見,男孩退縮著不肯向前,無論周圍人怎么勸說,孩子一直向后退,哭著說不要不要。
? 見孩子這樣,奶奶和其他人非常不高興,指責道,你爺爺那么愛你,那么疼你,對你那么好,爺爺病故了,你都不愿意上前去說再見,真是太不孝順了,白疼了你一場。
? 孩子仍然哭泣,不肯向前,此時媽媽走上前來,抱起孩子,在眾人的指責聲中離開了現(xiàn)場。
? 男孩媽媽說,當時我也很糾結,按照我以往的行為習慣,我一定會順著大家,逼迫兒子去和爺爺?shù)绖e,但是這一次我選擇了站在兒子一邊,因為到了一個安靜的地方,待兒子平靜下來后,我問他為什么不去跟爺爺說再見,爺爺平時那么愛你,那么寵你?
? 孩子說躺在那的爺爺和我平時看到的爺爺不一樣,我感到很害怕,他看上去很奇怪,臉色很白,他不是我的爺爺,我害怕。
? 媽媽后來跟孩子解釋,那就是爺爺人活著和死了以后的樣子是不一樣的,如果以后再見不到爺爺了,想不想最后看爺爺一眼?
? 孩子最終同意了,第二天,孩子和爺爺?shù)倪z體告了別。
試想,如果孩子的媽媽當時逼孩子去見爺爺?shù)倪z體,后果會是什么?孩子會感受到強烈的恐懼,羞辱和羞愧會被噩夢困擾,留下永久性心理創(chuàng)傷。
? 我們如此不了解孩子在當時的場景下,每個人都只從自己的角度和需求出發(fā),要求、評判和指責孩子沒有人靜下來想想看孩子為什么這樣做?
? 每個孩子行為的背后都有他的理由,也許你不理解,也許你感到非常生氣,也許你不認同,但孩子一定有自己的理由。
? 教育孩子,父母不要礙于面子,怕別人說自己不是一個稱職的,沒有教育好孩子的家長,在這個世界上,孩子只有一個媽媽和爸爸在任何時候,不論發(fā)生了什么事情,都要記住,永遠站在孩子這一邊。
? 站在孩子這一邊,不是縱容孩子,也不是鼓勵孩子犯錯,而是停下來給孩子一個機會,傾聽孩子的感受和理由,從孩子的角度去看他的世界,從他的行為背后去了解他的想法和動機,這樣我們才能夠走進他的內心,和他建立可以真心交流的關系,才能夠真正引導他,幫助他。
? 請記住,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讓別人看我們做的多好,孩子多乖,多聽話,培養(yǎng)孩子的目的是讓ta能夠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獨立應對生命中各種各樣的人與事情。
?
? 很多家長不太愿意承認一個事實:培養(yǎng)孩子很少是為了孩子,都是為了自己。近80%的家長也愛孩子的名義,實際上是為了減輕自己內心的焦慮,發(fā)泄不滿和滿足自己期待與需求,也為了讓自己在同事面前有面子,為了不讓自己在家長會上丟臉,為了在同學會上可以吹噓,為了完成自己當年未實現(xiàn)的夢想,為了自己的人生少留遺憾……
“有一個人,他十項全能,他什么都好,他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我媽媽在對比我考試的對象是那個「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校第一」、「全聯(lián)盟第一」的學霸女閨蜜。她說,你看你成績這么差,為什么她會和你做朋友呢?”
“媽媽,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么你不看一下呢~!”
湖南衛(wèi)視《少年說》中,華興中學1714班的袁璟頤想跟媽媽說出了心聲,然而沒想到,一場母女辯論賽居然拉開了帷幕!
這場親子辯論中,媽媽從對比重點、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到強調自己的教育理念,有理有據(jù),可以說完勝自己的女兒!
而孩子用袖子抹了一下眼淚,扭臉決絕地下場了,在樓梯口,和好閨蜜相擁,委屈地尋找安慰。
這是一場難得的親子溝通機會,孩子鼓起勇氣,在老師、同學、家長面前說出自己的心聲。
她渴望被傾聽,被理解,希望可以和爸爸媽媽平等交流,在開口表達的時刻,她敞開了心扉,而在她轉身擦著眼淚下場的瞬間,仿佛聽到了一聲重重的關門聲。
媽媽可能沒有想到,這樣一場完勝的親子辯論溝通,卻可能會輸?shù)艉⒆訙贤ǖ闹鲃有裕數(shù)袅肆己玫挠H子關系。
孩子對媽媽說我不適合用激將法。請你以后別再說看別人考的怎么怎么樣?
媽媽媽仍然強調,有些地方需要改才能出得了效果。不是只肯定,肯定你是出不了效果的。始終以自己的角度去分析,沒有走進孩子心里。
沒有哪一個生命比另一個生命更值得稱贊。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唯一,他也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ta,不比任何人少什么。
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保持同理心,真正放下我們的姿態(tài),去傾聽孩子的心愿,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
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他們的成長過程和心理變化。認同他們的感受,讓他們了解父母和他們永遠是站在一起的,是成長之路上的陪伴和幫助,只有建立起這種意識,才算是贏得孩子的內心,才能建立起教育的基礎。
養(yǎng)育孩子是一個時時互動的過程。
我們不可能替代孩子成長,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思想根植于孩子腦海中,代替他們去思考。
只有在彼此不斷的溝通反饋過程中,我們才有機會了解孩子真正的個性,才能有機會去協(xié)助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