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義
在獨立思考中,觀點更多指的是一個人的判斷而不是一個人的感覺。感覺是一個人理解自己喜好的標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覺。觀點則是經過調查和評估做出的合理判斷。
在某些場合,不太好確定一個人是在表達感覺還是判斷。比如當你和朋友離開電影院時,你朋友可能對你說:“這真是一部好電影。”他的意思可能是:“我喜歡它”或“它有很高的電影藝術水平。”如果他僅僅是說他喜歡它,你可能不喜歡,并且這種不同意只是個人感覺,爭論并無意義。然而,如果他是在發表藝術評論,你可能列舉電影中的某些細節不符合好電影的標準來反對他。
每個人都有持有觀點并踐行觀點的自由,但踐行觀點有一個前提:不能傷害別人。
二、觀點不一定正確
獨立思考的一條基本原則是:所有觀點都不具備相同的合理性。就像解決問題的方案既有實際的也有不切實際的,建立信念的基礎有好有壞,論證有符合邏輯的有不符合邏輯的,觀點也有明智的和不明智的。獨立思考就是要區分哪些觀點更有價值,并且挑出最有價值的。
錯誤的觀點圍繞在我們的周圍,比如喜歡在周末飲酒的人認為他們在工作日沒飲酒就不算一個酒精患者,16歲離開學校的學生認為他們早點進入社會工作可能會讓他們更有就業保障,很不幸,這些觀點大部分都是錯的。
研究發現,即便經過努力追求客觀的人們依然容易得到錯誤的觀點,有時這些錯誤是因一些細微的因素干擾得出的。比如人們通過品嘗棕色、黃色和紅色的咖啡來測試它們之間的提神效果,得出棕色效果最好、黃色最弱、紅色最可口的結論,而實際上這三種咖啡的提神效果是一樣的,人們被它們的顏色所迷惑,得出了錯誤的結論。
三、有關道德的觀點
一個人對自己道德領域的觀點有很強的歸屬感。如果按照這樣的觀點:一個問題的對錯假設都完全是主觀和個人的,那么,如果你認為某個行為是不道德的,我認為是道德的,則我們都是對的,只不過你的觀點對你來說是對的,我的對我來說是對的。這種觀點可能看起來很明智并且心胸寬廣,但實際上是十分膚淺的,理智的人一定會反對這種觀點。比如你會認同那些宣稱入室偷竊、虐待配偶或強奸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人嗎?當某人被判猥褻兒童罪時,這對我們來說可能是錯的,但這對他來說就是正確的嗎?如果你的同學酒駕,在酒精測試中的指標高于正常值,警察會表揚他的這種道德信念嗎?
事實上,每一個組織和公司都有一套具體的要求或禁止的行為規范制度,每個國家都有一套比較完備的法律懲戒違反道德或法律者,甚至在國家之間都有一套國際準則在運行,這些規章、制度、法律并不是憑空存在的,他們是道德判斷的產物,是每一個人在生活中判斷對錯和受到限制的一種精神準則。
這些準則規范能夠提高我們道德判斷的正確率,而最重要的準則是義務、理想和后果。
(一)義務:是我們做某事或避免做某事的行為限制或要求
最為顯著的義務是規范化的協議,比如合同。其他包括專業和商業義務、朋友義務、公民義務等,當兩種或更多的義務相沖突時,最重要的義務優先執行。
(二)理想:一般而言,理想是能夠帶給我們和他人更多福祉的偉大目標
在道德領域,理想也可以是具體的概念,幫助我們對他人保持尊重。一些值得注意的理想是誠實、正直、正義和公平。在一個給定的情形下,兩個或更多的理想沖突時,最重要的理想必須優先執行。
(三)后果:指的是人們行為產生的對自己和他人有利或有害的影響
評估任何后果的影響都要考慮以下各種因素:個人的和社會的;生理的和情感的;短期的和長期的;有意的和無意的;明顯的和隱性的;可能的和確定的。達成好的結果的行為肯定更受歡迎,任何結果都有好壞,但最好的結果都是努力去達成有利的而規避有害的。
四、專家觀點也不一定正確
歷史無數次地告訴我們,專家的觀點也可能是錯的。比如1890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細菌學家羅伯特·科赫博士聲稱發現一種能夠治愈肺結核的物質,然而當它注射給病人時卻引起了更嚴重的疾病,甚至死亡;在二十世紀,科學普遍認為胃潰瘍是精神壓力大導致胃酸分泌過多而引起的,但巴里·馬歇爾證明了胃潰瘍是細菌引起的,可以用抗生素治愈。
因此,我們不知道這個時代的專家觀點在未來是否會被推倒,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有的觀點一定會被推倒,即便它們現在看來是毋庸置疑的。
五、產生錯誤觀點的類型
(一)因人類共有的、傾向于錯誤的天性產生的錯誤
比如喜歡快速做出選擇或判斷、過分簡化復雜的現實。
(二)因人的思維習慣或個人態度、信念和理論產生的錯誤
比如我們總是對表現差的人們抱有某種偏見。
(三)因人們交流和語言表述的限制產生的錯誤
比如不能完整全面地表達導致別人形成一個錯誤的觀念。
(四)因時代潮流的影響產生的錯誤
比如我們的爺爺奶奶輩接受權威不可置疑的觀點,而我們認為可以挑戰權威。
一些人更傾向于犯這些錯誤,主要有四類:
(一)從來不質疑的人,他們的言行與周圍的人保持一致
比如父母、鄰居、同事或者他們敬重的人。他們害怕與別人不同,不愿思考,躲避思考。
(二)讓感性而不是理性支配生活的人
他們只受支持他們偏見的觀點影響。
(三)有一定推理能力但缺乏合理、全面看問題的人
他們傾向于只與一種人談論、讀一種書、只接觸一種觀點。
(四)觀點一旦形成后,從不重新審視的人
他們常常是最容易出錯的,因為當有新證據的時候,他們的態度使得他們喪失了改變錯誤觀點的一切機會。
六、明智的觀點
雖然專家的觀點不一定對,但是為什么他們的觀點比其他人的觀點更有價值?因為專家們比我們花了更多的時間和注意力去研究,他們的觀點比我們的更接近客觀事實。比如天文學家比從未研究過天文的人更懂天體運動。
而一個明智的觀點必須以經過認真審視的證據為基礎,而不是這個觀點對我們來說有多熟悉或我們持有了多久或者它正好符合我們的假設。絕大多數負責任的觀點一般只有一兩句話,但是支持觀點的證據細節卻可能是一整頁紙或一整章節。當你寫分析材料時要記住這一點。
七、負責任地形成觀點
形成觀點的能力讓我們人類更復雜、更有趣,且不同于植物和其他動物。這個能力是發自自然的,我們既不能想要停止形成觀點,也無法停止形成觀點。這個能力可以提升我們的智力,也會讓我們陷入謬論的困境。這里有三個改進自己觀點質量的小竅門:
(一)了解觀點是怎么形成的
我們人類總是在不斷地感知周圍的世界——也就是不斷接收各種信息,進而驅使自己發現其中的意義。這種驅動力可以增強或減弱,但永遠不會消失。通過實踐,我們可以通過控制自己的思考過程去形成觀點(即獨立思考模式),而如果不去控制這個過程,我們腦中不加批判的默認模式也會主導觀點的形成。以下是兩種模式的對比圖:
(二)抵制心中把自己的觀點當成事實的誘惑
一旦你形成一個觀點,就很容易在心里認定它,就像父母擁有了自己一個孩子一樣。你向別人傳遞表達這個觀點越多,你就會越認定它。這樣一來,盡管你能夠確定你觀點的某些方面是不加批判形成的,也需要去質疑,但問題是你不能確定哪些方面需要質疑。方法是質疑一切觀點,哪怕是最喜歡的觀點,只要有證據表明這個觀點不是基于現實,而是基于習慣、沖動、突發奇想、個人喜好或時尚觀念的影響形成的。
(三)掌控自己的想法,防止被不加批判的默認思考模式所控制
當你開始對一個人、一個地方或一種情況形成印象的時候,可以遵循古希臘哲學家埃皮克提圖的建議:“不要從你的感想中抽離,而是說:感想,請等我一會兒。讓我看看你是什么樣的,讓我審視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