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的日記也是一篇議論文,自我感覺好像高中寫作文一樣,不過現在的這些文章更帶有自己的個人色彩。今天想寫一寫關于格物致知的問題。
? ?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光是格物而致知就已經十分困難了,能達到誠意正心那就更加難得了,在此基礎之上,才能做到后面有關成就的四個等級,修、齊、治、平。這是困難的,前面的四個可謂是條件,后面的四個可以說是結果,而要做到格物致知不僅要克服客觀的困難,主要還要克服自己的問題。
? ? 其實嚴格地來說,格物致知是一個客觀的過程,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是探究事物的本來道理,這更像一個如同科研的過程;至知,是把探究到的道理用大腦和感性去理解,以達到對一個事物理解的完善。這個東西客觀地講就是一個理解的過程,狹義上來講,比如課本上的東西,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廣義上,所有事物的發展都有類似的道理。 ? ? ? ? ? ? 不過這就有一個問題了,這個客觀的過程好像與人的主觀沒有什么關系,都是一些客觀的因數,如該事物的難易程度、或者人的理解能力等等,那為什么同樣理解能力或者說智商的人去理解同樣的事物,為什么就可能會有比較大的差距呢?
? ?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可能很簡單,也可能很難,簡單地解釋的話,或者說大眾一點的解釋,那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有差異,每個人的性格可能影響到其理解過程。 ? ? ? ? ? 對于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是不以為然的,這句話很漂亮,也符合大眾的審美,每個人聽了之后好像都同意,因為它有道理,但是,這句話好像一點用都沒有。舉個例子,好比一個小學生問,為什么傍晚的太陽是紅色的,一個人回答,因為這是傍晚,中午就不是了~ ?這樣條件反射般的回答有用嗎?應該用處不大,最多知道了傍晚的太陽和中午的太陽顏色不一樣這個常識。但學過簡單的物理的朋友都知道,這是因為光的波長不同引起的,學過理論之后,就能夠舉一反三,從而也知道為什么紅綠燈是紅綠燈,而不是藍紫燈,也知道天空為什么是藍色的了。 ? ? 舉一反三這個東西是很重要的,生活中不可能什么事情以前都有過經驗,光知道一件事物“好像有這么一個道理”是不夠的,要做到真正去理解,下次遇到相近的事物時,就能夠很快理解并且應用,這也就是普通人與英雄之間的差距所在之一。
? ? 當然,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但不要走進思維慣性。比如上述所提到的文字,我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能列舉出來,每個人小時候都被教育要做到舉一反三,探究真理,但嘴上講講,真正做到的有幾個? ? ? ? ?這個東西就是我提到所謂的思維慣性。人這種動物是懶惰的,一旦發現解決辦法,就不會再去想一探究竟,如果一個人從別的地方聽到了一句有哲理的話,那么自己便不會再想去理解,認為這是常識。但這樣帶來的后果是嚴重的。體會一個道理是需要長期琢磨和經歷的,當一個人把一個真理當成常理時,自己就不會想去再麻煩去嘗試,那就永遠理解不了道理了。可想而知,如果這種思維模式變成習慣,妄談成功之道是多么可怕。
? ? 所以,道理在這里,自己要明白方法。道理是永遠聽不完的,聽太多道理后,特別是非系統地學習哲理后,首先,自己會感到厭倦,就好比自學某樣技能,相信每個人都有過的經歷,非系統地學習,后來連自己都懶得學了,就是這樣的原理;然后,沒有精力去自己體會了,哲理太多了,要是每個道理都在一個短時間內體驗一遍,那這個人可能還沒有“格物致知“,自己先累死了。 ? ? ? ?這個東西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人總是更傾向于解決眼前的問題,如果眼前的問題每個都解決了,那剩下來的問題可能就不多了。
? ? 大道理都在前面,有用嗎?可能我前面寫的都是屁話,也就是對人來說太過客觀,沒理解還是沒用,所以這里要提到一個概念,”自我“。”自我“這個概念可以說是我寫的所有的議論文的基礎,每一個概念都要建立在此之上,但這個概念也是非常不好定義的,我現在也沒辦法好好地定義出來。 ? 不過對于這個概念,最早是在考研過程中,在某一篇文章上得到的,文章名字早已忘掉了,不過,它提到了三種人,或者一個人的三種程度,第一個階段,一個人活在社會中,在心理上,主要看別人的態度而改變自己的內心以及外在活動,這種人相對來說比較懦弱,主見以及主意較少;第二個階段,一個人明白自己活著要讓自己得到實質性對自己的好處,這種人相對來說比較自私,自主能力較好;第三個階段,一個人明白自己如何能在社會上得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相對來說比較自主且智慧,一般多見于中上層。 ? ? ?當然,自我的概念不僅僅局限于此。 ? ??
? ? 很多人都有一種人格上的分裂,一方面不想去做某件會讓自己不舒服的事情,一方面又強迫自己去做,這是因為感性上不想受苦,而理性上明白這件事對自己有一定好處,兩者相互沖突,浪費了自己的精力。 所以,要達到真正的擁有”自我“,必須做到兩者統一,最簡單的方法是養成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真正去理解感悟,格物致知。這兩者是相互促進的。 ? ? 有自我的意識,而不是完全只因為他人的眼光去做一件事情,這是非常重要的。 ? ? ?讓自我去感知這個世界,而非機械地去完成某些任務。
? ? 看來想在這個階段解釋是不對的,理解上還有不足之處,不過大致上是這樣。貴在理解,而非筆下千言,但胸無大志,隨機應變,領悟中庸之道,有經有權。
---------------------------------------------------------------------------------------------------------------------------------------------------- 2017/2/20 ?14: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