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是個很特殊的人物,他從來沒有出任過美國總統,可是100美元上印的不是華盛頓,不是杰斐遜,也不是林肯,而是富蘭克林。他對美國歷史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般。(當然也有可能因為綠票子是由他印刷的緣故>_<)
這本自傳由富蘭克林本人親自執筆,從其年少時說起,止于獨立戰爭前期。下面簡述一下我讀完后的感悟。
冒險精神
年少的富蘭克林酷愛讀書,幾番波折后,他放棄其他工種,開始跟隨兄長成為一個印刷工學徒,為的是可以有機會借此讀到更多的書籍或是文章。很快,富蘭克林便成長為一個優秀的工匠,并著手嘗試印發自己的報紙。然而舊時的學徒制度對富蘭克林而言是巨大的桎梏。最終在1723年,17歲的富蘭克林選擇獨自一人出走到費城,在經過了多年艱苦的早期奮斗后,逐漸成為當地的印刷業巨頭。
很多時候,冒險精神是步入偉大的必要條件,如果富蘭克林安于子承父業,很難想象他最后能開辟出自己偉大的事業。
關于放棄部分安全感,李笑來曾經舉過一個深刻的例子:部分動物放棄了眼睛長在頭部雙側所提供的寬廣視野,轉而選擇了將雙眼進化到頭部前側。這樣的選擇最終使得這些動物在智力的發展上取得巨大的優勢,最成功的案例,當然就是我們人類。
超越當下的第一步,往往就是要離開現有的舒適圈,逼迫自己學習并取得進步。
嚴苛的道德自律
富蘭克林并不篤信宗教,這在當時可以說就是個異類,而他與父親最大的矛盾也是在這里,他總是用各種借口敷衍不去做禮拜。
這就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很好的參考:現在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也沒有宗教信仰,而缺乏了信仰,我們又該用什么,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呢?
富蘭克林給出的答案,是近乎嚴苛的道德自律。他給自己設計了一個表格,上面羅列了13種美德,每天回顧自己的行為是否有污點,凡是有污點的就記上標記。最開始,富蘭克林會著重關注第一個美德,如果能做到某一個禮拜,這一項完全沒有污點,那么下一個禮拜,著重關注的美德會額外新增一個一,以此類推。
盡管,富蘭克林承認自己在忙碌時會顧及不上這種反思,并且在從政后也放棄了這種形式。但是我想,這種自律的精神還是非常值得借鑒的。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也是如出一轍。
核心競爭力
接下來想說的,是核心競爭力的問題。
富蘭克林非常的聰慧好學:首先,他是一個優秀的印刷工匠,創立了自己的印刷廠;其次,他是個發明家,他改進的火爐因為非常節省燃料,被廣泛采用;再次,他又是一位法學家,在許多的場合擬定各種商業或是政治上的合同以及法案;此外,他還是一位科學家,他因為論證了閃電與電具有相同的性質,而被舉薦為皇家學會會員。
而支撐富蘭克林,達成他這些成就的核心競爭力,我想應該是這兩個,一個是勤于思考的軟實力,另一個則是擅于寫作的硬技能。勤于思考促使富蘭克林在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研究,而擅于寫作則幫助他極大地拓展了自己的影響力。在富蘭克林的這篇自傳中我們可以窺探到,他的所有優質人脈資源的積累,都與他擅于寫作的這個特長密不可分。
而我由此得到的啟發則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未必是某種專業性的技能。尤其在這個技術迅速迭代的時代,專業性技能其實花個1-3年就完全能夠初步掌握。而擁有一項可以持續發揮作用的通用技能,則會對自己更有長效的幫助。
共建型社會
最后我想談的這個,也是我最羨慕富蘭克林的地方。由于時代的特殊性,在富蘭克林的時代中,幾乎我們現有的所有公共服務,都是由富蘭克林參與籌資創辦的,包括:圖書館、學校、醫院、教堂,甚至是消防隊、自衛隊也是都是富蘭克林提案籌建的。
在這里,我想突出的,并不是富蘭克林個人的作用,而是想強調,所有的這些,都是人們親自參與并成功建立的。我把這樣的社會稱為“共建型社會”,這與我所期待的社會是何其相似。
我覺得我們中的很多人都有一種錯誤的期待:他們希望由國家承擔更多的責任,而不是自己挺身而出。然而這樣就會帶來一個問題,一旦你要某個組織承擔更多責任,就意味著你要賦予其更多的權力。最后的結果,你懂的。
結語
富蘭克林的這部自傳,到獨立戰爭前期就戛然而止了。在自傳的最后幾章,我們已經能夠體會到,美洲人民與英國統治者間的矛盾在逐漸激化。
很高興在這部200多年前的著作中,看到與自己近似的很多想法。也推薦給各位,希望各位讀完后也能與我交流,碰撞出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