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共讀《行為設計學》的第四天,這本書讀下來給我什么感受呢。貌似看起來自己都能理解,但是啟發自己的點不夠多,對比《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對我的啟發,少之又少。
但是為什么他人閱讀卻會生發出很多不一樣的啟發以及感受呢?比如這邊書講到理解一個新事物的時候就可以試著去穿插舊知識去理解,我當時只是把它當一個新的知識點記錄下來。
而其他小伙伴呢?他會想到劉潤老師看書收獲一個新知時,會結合他看過的相關的20多本書/看到的一些微信文章的相關聯的知識點來進行穿插理解,然后進行加工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知識、新知。而這就符合了《好好學習》這本書中“臨界知識”:能建立起自己的知識框架系統,從而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改變與變化。
看到同樣是共讀一本書,其他小伙伴收獲的知識往往會比你多的多這一現象。我在思考這是為什么?細思極恐之下,我發現其他小伙伴已經讀了上百本書,擁有著龐大的知識體系,而我只看了幾十本書,這差距足以顯現出來,那我看了不能很好理解、不能很好消化那不是正常的嗎?這就好比我們熟知的張萌萌姐,她之所以能做到一天讀一本書,一年讀三百多本書,不都是建立在她已經讀了上千本書的龐大基礎體系上嗎?
當看到我們別人的“光鮮亮麗”時會生發出羨慕,卻往往忽略了他背后做出的努力以及不斷積累、不斷沉淀。
在看《行為設計學》這本書時,我對“知識越多,缺口越多”這句話深有感觸。
因為我們在不讀書、不進行輸入時,往往會對自己的到底認知多少產生過分自信。而隨著信息增加和知識的積累,我們反而更可能專注于自己不知道的東西。這就好比讀書,當我們讀的書越多時,我們就會越發現自己的渺小,越發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及缺口,需要補的東西也越多!而此刻我們就會像海綿一樣拼命地去吸水,奮起直追去彌補自己的不足。
以前認為共讀只是一個讀書的監督機制,但是當你深入去探索的時候,你就會在與人交流時碰撞出“火花”,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奮起直追!
加油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