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將開始解讀《被討厭的勇氣》。
朋友說,新?lián)Q的工作,也感覺不自由。只是和上一份工作比,稍微好點。然后是一陣抱怨……
或許每一個打工人都曾想過要選擇自由,過喜歡的生活。但如果真的問你,什么是自由,你是否回答得上來?
阿德勒說,自由就是不懼怕被人討厭。當一個人不怕別人不喜歡自己,就可以做自己,這是自由。
不過,自由都是相對的,并沒有絕對的自由。
如果內(nèi)耗嚴重,感覺不自由,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能做自己,也感覺離幸福較遠,可以看看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合著的《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fā)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其主要理論有三個:目的論、課題分離以及共同體感覺。自由是課題分離中的一部分。如果對自己不自信,感覺不幸福,這本書值得一讀。
為什么呢?
第一,目的論:解開過去對我們的束縛,讓我們直面改變和未來。
我們對現(xiàn)狀的不滿,常常歸于過去的經(jīng)歷。比如原生家庭不好導致現(xiàn)在過得不好。但其實過去經(jīng)歷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nèi)绾慰创^去的經(jīng)歷。
因此,不用從過去找原因,而是發(fā)現(xiàn)當下束縛我們的東西,進而對癥下藥即可。不論我們經(jīng)歷了什么,有過多少創(chuàng)傷,只要根據(jù)我們的目的,賦予其意義,便不會有枷鎖。
過去不決定我們的未來,現(xiàn)在決定我們的未來。
第二,人是自由的,且人為自己而活。
人人都說做自己,但真正做自己的人卻不多。因為能不在乎他人的看法,不想得到他人認可,太難做到了。比如你會不在意父母和朋友對自己的看法嗎?
但自由就是不怕被人討厭。因此,我們就不再執(zhí)著于身邊人和社會對我們的期待。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過什么生活,只要自己喜歡就好。
第三,人人都可以獲得幸福。
幸福人人想要,但人之不如意十有八九。其實,人們煩惱的根源都來自人際關系。同時,幸福也來自于此。
當我們知道人際關系可能會發(fā)生的矛盾,也就有相應的對策解決,幸福也就唾手可得。知道問題是什么,自然懂得如何獲得幸福。
第四,阿德勒是心理學三大巨頭之一。
阿德勒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同時也是思想家和哲學家。他還是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
戴爾·卡耐基評價阿德勒為“終其一生研究人及人的潛力的偉大心理學家”。他主張人可以改變,人人都能獲得幸福的思想,在當下的社會,更能給予人們奮發(fā)向上、完善自我的“正能量”。
目的論
我們簡單了解下目的論,以了解阿德勒思想,方便理解后面的內(nèi)容。
一個年輕人很害怕到外面去,因為只要踏出去一步,他就會心悸、手腳發(fā)抖,會有一些不適癥狀發(fā)生。因此,他多年閉門不出,也沒有工作過。
用今天的話來說,他是一個超級社恐人士,無法正常社交和工作。
不過,一般遇到這情況,我們會分析這個人為什么不敢出門,他曾經(jīng)經(jīng)歷了什么可怕的事物,才會出門就心悸和發(fā)抖呢?
這樣想,是弗洛伊德的觀點。他提出原因論,就是我們做不了某事,是因為過去的某個原因導致的。
比如這個年輕人的原生家庭可能不幸福,小時候沒有得到正常的養(yǎng)育,所以害怕社交,進而無法出門。
原因論是從過去找原因,是受到了精神創(chuàng)傷,所以無法做到某事。
但阿德勒的思想不同,他提出目的論。我們不想做某事,才找到某個理由。
比如這個年輕人是不想出門,所以才出現(xiàn)心悸和發(fā)抖的癥狀,這樣他就不用出門了。這與過去沒關系,跟他的目的有關。
目的論,說的是為了某種目的而采取的行動。
這兩者的區(qū)別:
目的論說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因而不論此前的人生發(fā)生什么,都對今后的人生沒有影響,人可以改變。
而原因論說當下出現(xiàn)某個問題,是因為過去發(fā)生了某事,受到了精神創(chuàng)傷,才出現(xiàn)現(xiàn)在的結果。從過去找原因,容易止步不前,人就無法改變。
相對而言,目的論更能給人改變的勇氣,也更適合普通人。
一個女生有臉紅恐懼癥,也就是她不敢見人,在他人面前就臉紅。這對她來說,很困擾。于是,她找到哲人希望對方能治好這個毛病。
哲人問女生治好了想做什么。女生回答說去跟喜歡的人表白。
哲人說可以治,但他不會給女生治。因為女生臉紅是因為需要,她害怕被喜歡的人拒絕,才有了這個癥狀。所以只要還臉紅,她就可以安慰自己,沒能和喜歡的人在一起是因為自己有病。
后來,這個女生沒有再來,而那個她喜歡的人也先表白了。
這個故事跟很多人想做某事卻沒做的原因類似,比如等我有錢了就去旅游,比如等我有空了就去吃那家餐廳……真正想做的事,即使有阻礙,你也會破萬難。
當我們想做某事,卻糾結于原因,就不容易做出改變。且過去已經(jīng)發(fā)生,我們能擁有的只有現(xiàn)在和未來。
如果我們看到目的,清楚自己正在做的事,改變只需改變目的,其結果也會跟著變化。
比如朋友抱怨在婚姻里不幸福,然后說到是小時候的父母太忙,沒時間陪伴自己導致的云云……反反復復,多聽幾次,我就拒絕了與對方聊天。
如果你覺得是過去影響了自己,那么現(xiàn)在開始就可以不受其影響,需要想的是如何改變。但對方沉浸在抱怨中,并不想改變。
因此,遇到事,我們可以想想自己的目的是什么,當下不能成的原因是什么,找出來調(diào)整策略,再看效果。如此,怎么可能會一直失敗呢?
關于人人可以改變,如果你覺得難,可以換個表達來理解。
我們可以看待世界,怎么看待自己,把這些賦予意義的方式匯集起來的概念用生活方式來理解。
生活方式,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如果不幸,那也是自己造成的。就像那個不出門的年輕人,以及那個會臉紅的女生。
那改變也簡單,我們換一種生活方式就行。第一步,下定決心要改變,也就是決心放棄現(xiàn)在已有的生活方式,然后選一個喜歡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即可。
如果你要用世界觀,人生觀等來理解也可以,如果當下的觀念不好,那就看到哪個觀念好就吸收成為自己的,而后用其指導自己的生活。
改變,需要當事人自己想改變,別人想改變當事人很難。就像前面提到的朋友,她婚姻不幸福,后來自己病了一場就想通了,改變自然發(fā)生,再見發(fā)現(xiàn)她已和過去不同。
當下的我們,不論是幸不幸福,都是自己的選擇。它只是一種生活方式,如果不喜歡,可以換成任何一種喜歡的。
有人說自己很煩躁,無法靜下來。這不是不能,而是自己不想改變,也就是自己不想靜下來。想靜下來的人,會嘗試各種方法,比如冥想,比如運動。
但其實,更多的是當事人沒有改變的勇氣。
人是為了達成某個目的,才采取的行動。人是可以改變的。幸與不幸,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如果不喜歡,可以換。人人都可以獲得幸福。
下一期我們來看煩惱的來源,如何處理好人生的三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