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值得打5星的好書,語言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曾經,我也是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
我盡可能滿足他人的需要、不擅長拒絕、也不喜歡沖突。
比如吃飯時,害怕被孤立而假裝合群,不敢說任何讓他人覺得不好的話語。
按照書中的觀點,過去的我,大概就是尋求他人認可、害怕被討厭的典型案例吧。
《被討厭的勇氣》通過青年與哲人的對話形式,探討原生家庭、自卑、友誼、愛情、勇氣等困惑不已的問題,帶我們走向通往幸福的道路。
?
?01我們的不幸究竟是誰的錯?????
聽過太多人說這句話:我現在之所以這樣,都是因為當初……
比如說:我之所以對待感情不認真,都是因為父母離異給我造成心理創傷;我之所以沒考好,都是因為母親早上做的飯不好吃。
這是典型弗洛伊德的原因論——將現在或者未來的發展全都歸咎于過去、外部因素。
但真的是這樣的嗎?你的過去真的能決定未來嗎?
如果當今世界是原因論的話,那為什么會有那么多貧窮人士逆襲的故事呢,他們的父輩一直都很貧窮,那他們也應該一直保持貧窮才對。
阿德勒說: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要想獲得幸福,首先應該將原因論思想轉為目的論思想。
我贊同阿德勒的目的論——為了達成你心理的愿望,所以你采取了當下的行動。
因為你不想與這個人在一起,所以造就了分手的現象,將原因歸因于父母不睦;因為你不喜歡學習,所以考取了較差的分數,將原因歸因于母親。
書中用三個案例向我們證明,我們所采取的一切行動均是目的論:
案例一:男子一直將自己關在房子里,青年認為是童年與父母關系不和/學校、職場受過欺辱(原因),導致踏出房間會心悸、手腳發抖(結果)。
但是哲學家的幾個問題讓青年啞口無言:男孩子的父母是不是特別內疚,一直在關心他?他自己是不是就算在父母的陪伴下也不愿出門?
男孩因為不想出門,所以將原因歸咎于父母,父母的內疚感讓他得以獲得久違的重視,待在家可以得到父母的關心,受盡萬千寵愛;在社會上只是蕓蕓眾生的一員,如此大的落差,他又怎么愿意走出房間呢?
案例二:從不在公共場合發火的青年,卻因服務員誤將咖啡撒到青年的好衣服上(原因),從而在公共場合對服務員大發雷霆(結果)。
哲人說:青年是為了達到讓服務員擦拭衣服/洗衣服的(目的),采取大發雷霆的手段(結果)。
講道理固然也能達到這個目的,但是太麻煩,服務行業就怕顧客發火,所以憤怒只是他采取的手段。
你不認同?
那再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在訓斥孩子的父母,如果突然接到老師的電話,一定能瞬間變得和顏悅色,與老師親切地講電話,在掛斷電話后,又將憤怒拾起,對孩子大發雷霆。
為什么情緒能轉換得如此之快?
因為憤怒其實是一種可收可放的“手段”,家長需要讓孩子聽從她/他的話(目的),所以采取發怒的手段(結果)。
案例三:臉紅恐懼癥的女學生,一到人前就臉紅(原因),無法向喜歡的男孩表明心意(結果),到哲人的心理咨詢室來咨詢,找尋解決“臉紅恐懼癥”的方法。
哲人聽到后,認為女孩是害怕被喜歡男孩拒絕(目的),所以制造“臉紅恐懼癥”(結果),抱著“如果治好了臉紅恐懼癥,我也可以跟喜歡的男孩子表白成功”的幻想,一味逃避被拒絕的可能性。
哲人拒絕給女孩治療“臉紅恐懼癥”,而是給予她鼓勵,讓她去“接受現在自己”,后來聽說女孩跟男孩一起出去玩,男孩向女孩表白了。
自此,女孩再也沒有到診室來找哲人治療“臉紅恐懼癥”了。
現在,你再回想一下,生活中的案例,是否是由目的論決定的呢?
有些人接受了父母離異、家庭不睦的生長環境,他就會對人生自暴自棄,將自己所有人生的不幸都歸結于原生家庭。
他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是:這樣可以給自己找理由,給自己找不去改變的可能性,讓自己心理舒服。
他不去做改變,因為他害怕:如果我改變了還是不成功,那該怎么解釋?
改變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當下的狀況雖不喜歡但也可以接受(你可能反駁我說:我才不是這么想的!但是你的行動證明了你內心深處的想法)。
你接受當下,并且知道改變就會面臨著痛苦,不做出任何改變,用“要不是......的話,我也可以”的假設去蒙蔽自己。
阿德勒的心理學是殘酷的心理學,讓我們撕開面容下的偽裝,直面鮮血淋漓的真相。
讓我們將事件歸因于自身,而非他人,從自身找原因,進行正面突破,尋找改變的可能性。
讓我們意識到:幸福是由我們自己構造的,不是由誰來替我們完成的,更不是因為誰,我就不能幸福。
?
??02?幸福需要構建健全的自卑感????
“健全的自卑感”這詞聽著是不是很疑惑?自卑感不是一個貶義詞嗎?為何還要健全呢?
聽我慢慢道來,人之所以會產生自卑,是因為我們人都有追求優越性的本能。
但是大多數的人都是將追求優越性建立在與他人的比較之上,當我們無法達成理想中的樣子,就會產生一種自卑感。
阿德勒認為這種自卑感并不是一個不好的狀態,它可以成為自身努力和成長的一個催化劑。
如果說自卑感是0,那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也就相應對應的是-1和1,在這兒并不像數學定義當中1最大,它就最好,在這里講究的是一個平衡,所以才0是最好的狀態。
就拿學歷低和是否能夠成功這個案例來說,擁有自卑感的人,他會認為因為我學歷低,所以我更要付出加倍?努力?來獲得成功。
自卑情結把自卑感當作做不成的借口,永遠以“因為學歷低,所以我無法成功”的借口來麻痹自己,不做出任何努力。
自卑情節發展的比較嚴重時,就會形成一種優越情結,給別人的表現就是——我現在這樣是因為我還沒有完全展示,如果我展示出來,我就特優秀。他們這是自卑過了頭,無法接受“無能的自己”,只想用“如果我有高學歷,我也能夠成功”的謊言來欺騙自己。
真正 “健全的自卑感”是不與他人比較,只與理想中的自己比較,不斷地超越自我。
???03?構建幸福體系????
要想獲得幸福,阿德勒認為應該從心理方面和行動方面均作出改變。
一、心理方面:
①不再尋求認可
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他認為我們不應該活在別人的期待當中,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人生,并不是別人的人生。
②不害怕被人討厭
勇于對不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事說“不”。
想要不被別人討厭、獲得他人認可,說白了,就是想獲得所有人的喜愛。
但世上人千千萬,連鈔票都不可能獲得所有人的喜歡,你又怎么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歡呢?
明白你不可能獲得所有人的喜愛后,你需要做的只是:想清楚你真正想要的人生是什么樣的?
按照自己想要的路堅定地走下去,不再尋求他人的認可,不介意他人的冷嘲熱諷,哪怕這人是你的父母。
在猶太教教義中有這么一句話:“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為自己而活呢?”
二、行動方面:
①?選擇改變
這世界上有太多人,每月1號開始制定自己的目標:我在這個月要完成1.2.3項,但是到每月月末核對這個月做的事情,卻發現一樣都沒有完成。
歸根結底在于什么?因為他們不愿意做出改變,比起改變所帶來的痛苦以及不確定性,保持現狀更加輕松、更能安心。
所以即使他們有些不滿或者覺得不自由,他們也還是更愿意維持現狀,因為他們拿不出改變生活方式的“勇氣”。
他們害怕,如果我改變了還是這樣,那我該找什么理由來安慰自己,所以一直抱著“如果我開始了,我也能做的好”的思想來欺騙自己。
很多時候,人并不是因為失敗而煩惱;而是因為失敗后,找不到任何借口而煩惱。
人生舞臺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愿意改變,還是選擇躲避。
②進行課題分離
人世間大多煩惱來源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學會課題分離,是解決人際煩惱的最佳良藥。
課題分離,意思是想清楚“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是要由誰來承擔?”,把自己的人生課題和他人的課題分開來看,同時,不要去干涉別人的課題。
例如:孩子不聽話學習,這個選擇應該由誰來承擔?
答:孩子,最終考不上好學校、沒有一個好前途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很多人會覺得,你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你還沒有孩子,有了孩子以后,怎么能任由孩子這樣墮落下去、眼睜睜看著他不學好呢?
但想想你自己,當你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進行學習的時候,你真正喜歡上學習了嗎?
應付學習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常態。
為什么父母那么為我們著想,整天在耳邊耳提面命地教導我們要好好學習,但是大多數人卻毫無意識呢?
因為年輕時候的我們,意識不到:學習是為我們自己學的,認為我們學習好只是為了給父母長面子,不明白學習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自我意識不夠強烈,學習的主動性不夠強,自然無法真正喜歡學習。
但是父母會認為你是我的孩子,我有必要教導你去做正確的事情,所以他們會介入孩子的生活,督促其完成作業、管控孩子交友、報各式各樣的興趣班,但卻從未問過孩子:你喜歡嗎?
你可以管控孩子一時,但無法管控孩子一世。
人與動物的差距,就在于我們具備“主觀能動性”,如果孩子沒有自我意識、無選擇權,永遠聽從父母的安排做事,和一個機器人有何分別呢?
父母要做的事情是:將馬帶到河邊(鼓勵、支持),由他自己決定是否喝水。你可以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環境,但是不能逼迫孩子去學習。
學會課題分離,會有一個好處,就是永遠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所做的事情都是由內驅力完成,不論成功抑或失敗,都心甘情愿。
③構造共同體感覺
前面說的進行課題分離、不再尋求認可、不害怕被人討厭,并不是說從此我們要與世獨立,而是我們要構造一種“我能夠為他人做出貢獻”的共同體感覺。
永遠只把控自己能做到部分,他人怎樣看待那是他人的事情,做到“無愧于心,不愧于情”。
總之,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應該自由選擇自己的人生,同時也注意不得干涉他人的人生。
一個人的價值不應該來自于他人的評價,更不應該來自于他人的認可,而是應該由自己的價值體系判斷,由自我貢獻所決定。
幸福,就是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END?
文章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周周共讀”,更多好書點評,盡在其中,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