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提倡“差生”,改口“后進生”,指那些在班級中經常違反道德原則,或者犯有嚴重過錯的學生。他們常常表現為人生觀價值觀不能適應社會大人要求,不能遵守紀律,不能按時完成學習任務,不好好做作業等。簡單概括為:學習成績差,學生品質不好。一聽到“后進生”,家長老師的第一感覺就是頭痛。
但奇怪的是,往往這些孩子將來踏入社會后,和老師聯系最多,見到老師格外親。反而那些學優生早已經散落天涯不知去向,即便偶然撞上了,也假裝不認識,熟視無睹。
同事以前的一個學生,高中畢業后,沒有上大學,決意闖蕩北京,找了份工作——在中南海站崗。逢年過節,都會給老師打電話,發信息。結婚了,也跟老師分享喜訊。同事假期去北京游玩,還做東請老師吃飯,說是后悔上學那會沒有聽老師教誨好好讀書,現在沒有學歷沒有知識只能做這些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
另一個同事結婚的時候,他岳父的學生在市場賣豬肉。聽信后,二話沒說,直接扛了半頭豬去了。隔三差五,班里的幾個刺頭一塊約著去老師家喝喝酒說說話,比自己不在身邊的孩子都貼心。
所以,“差生”更親老師!分析來,有這么兩點:
一是老師與這些后進生打交道最多。上課擾亂紀律了,下課不完成作業了,都得單獨批評教育,時不時還得和家長談談話。老師們花在這些孩子身上的時間精力較之于那些學優生更多。而學優生他們認為自己的成績是自己學習習慣好,勤奮努力的結果,老師的作用微乎其微。所謂的,跟個小貓小狗在一起時間長了都有感情,何況是天天苦口婆心耳提面命的人呢?雙方在彼此身上都花了時間和心思,自然更親。
二是后進生更容易感到暖。通過德智兩方面評價學生過于簡單粗暴。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評價維度需要多元化。班上有個孩子,除了學習吃不進去,孝順父母,尊重老師,團結同學,干活還特別有眼力勁。這樣的孩子我們老師和孩子溝通去了體校,發展特長。任課老師經常一塊念叨這孩子,說這孩子將來上了社會絕對是把好手。
這些后進生,雖然長得人高馬大,心理上終歸還是個孩子。我們老師需要轉換教育方式,多些關注和耐心,其實孩子們都明白。只是長期的習慣養成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是一天兩天就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改變。當然,也有可能孩子小,當時不能了悟老師的用心良苦,及至長大成人踏上社會為人父母時,總會翻然悔悟的。
教育是一份愛和良心的事業。作為教育者的我們,一定要善待每一個生命,用心干教育;一定要始終相信我們在孩子身上灑落的汗水和淚水,總會有一天開出絢爛的花朵。我們就靜靜地,等待和希望……
福往者福來,愛出者愛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