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接觸這本書,還是偶然間在看到一篇關于好書推薦的文章,當時也被此書的書名所吸引,我們都希望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被討厭”在一定程度上是處于人際交往惡性化的邊緣,理所應當會在初次印象中給人帶來負面展示效果。
而此書卻大反其道,告訴我們,被討厭其實只是一種自我目的的達成。“你討厭自己,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優點,無限放大自身的缺點,是因為你在看到自己的缺點時,下定了不要喜歡自己的決心,為了達到不喜歡自己的目的,所以你只看得到缺點,看不到優點。”
人因為社會性才之所以為人,它將一切的煩惱都看做是人際關系的煩惱。親子,情侶,朋友等,每一段關系的背后,都不是單立的人,而是相互依存,成就關系,但在這段關系中,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課題,誰都不能將自己的課題強壓到別人的身上。比如,孩子和父母之間,父母不能將自己的意愿加諸到孩子身上,孩子學不學習,做不做功課,這是他自己的選擇,當然,這種選擇相應的結果也由他承擔,父母有建議的義務,卻并沒有插手孩子做決定的權利。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章是心理創傷并不存在。“任何經歷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并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這個過程中。并未完全否定過去事件對人的影響,這段經歷相對現在已經靜止,但它在人體內存在的意義卻是動態的,并不是一成不變。而意義的賦予是由人主動選擇的,你選擇快樂,那便是快樂,你選擇痛苦,那便是痛苦。在此處,你會發現,原來生活很簡單,復雜的不過是人心。
我曾在某音上刷評論時,看到這樣一個評論,“如果我擁有這樣的身材和樣貌,我男朋友就不會選擇了那個人。”當時看到,我就在想,為什么要成為別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誰也無法復制。就如阿德勒所主張的,勇敢的悅納目前的自己,幸福會不緊不慢的隨之而來。阿德勒認為,人之所以想變成別人,是因為他一直注重“被給予了什么”,而不是“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就好比有些人將自己遭受的不幸與失敗,歸因于成長的環境,父母的平凡,社會的不公等,這些確實有影響,但它不是真正的決定因素,而是人們明知自身目前的狀態,卻往往下定“不改變”的決心。阿德勒認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里選擇了“不幸”。這既不是因為他生在了不幸的環境中,也不是因為他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為他認為“不幸”對他自身而言是一種“善”。
簡單來說,就是我因為這些不幸,可以成為我無能的借口,可以被關注、被安慰,被同情等,能夠給自身帶來某種益處。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選擇了某種生活狀態,當它已經不能夠滿足你當下的心理需求,想要重新改變時,你應該鼓起勇氣,行動起來,下定“改變”的決心,勇敢的踏出第一步,去擁有“獲得幸福的勇氣”。